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林业   266篇
农学   144篇
基础科学   23篇
  90篇
综合类   1032篇
农作物   295篇
水产渔业   590篇
畜牧兽医   154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研究香椿人工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为香椿人工林的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以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按照不同坡位(上、中、下)设置样地,测定样地内的香椿生长指标;使用Weibull函数对不同坡位林分直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林木分级统计并分析各样地林分特征;解析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呈中高度郁闭,下坡位香椿平均树高为13.71 m,胸径为21.32 cm,南北冠幅为5.29 m,均显著最高,而上坡对应各生长指标显著最低。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的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为单峰左偏状分布,c下坡c上坡c中坡,下坡趋向于竞争期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而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并存有少量Ⅴ级木,林木分级分布相对分散。解析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显示,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下坡>中坡>下坡。试验区下坡的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均有生长优势。全试验区林分径阶分布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且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2.
为评估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繁殖性能和育苗效果,分别采用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品系(雌体≥150 g,雄体≥210 g)、“长荡湖1号”A系(雌体≥200 g,雄体≥310 g)、“长荡湖1号”B系(雌体≥250 g,雄体≥360 g)及超大规格品系(雌体≥300 g,雄体≥400 g)作为亲本进行土池生态育苗试验,比较了各品系的抱卵蟹获得率、亲本孵化率、育苗期间的投饵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大眼幼体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1)各品系越冬后的抱卵蟹获得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降低,抱卵蟹成功孵化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同样呈降低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各品系投饵量在幼体培育期间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溞Ⅴ期最高,日投饵量约为75 g/m2;与之相反,幼体蜕皮周期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呈现出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溞Ⅲ-Ⅳ期蜕皮周期最短,仅为5~6 d。(3)除了个别产量异常的池塘外,各品系单蟹产苗量及饵料系数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提高,且各品系大眼幼体淡化率差异较小,均在90%左右。结果表明,虽然大规格品系在...  相似文献   
203.
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2-2009年,依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渔业资源监测网(定置张网),对降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现,出现时间平均86.6 d(n=8),所采获样本(n=8)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年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40.1cm、23.2~33.5em和70.7~314.8g.各年采获样本数量差异较大,从2002至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各年采获样本数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变化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从幼鲟生长来看,不同年份相同时期采获样本的规格差异较大,同一年份同一时间采获样本的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三峡工程截流以前进行比较,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出现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出现较高数量比例的时间由以前的6月变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鲟规格较截流前也有较大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三峡工程截流所导致的水文状况的变化.分析认为,水文状况可能是影响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4.
利用注射、口服、创伤浸泡和非创伤浸泡4种方法研究了腐败假单胞菌等4种致病菌对中华绒螯蟹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河蟹细菌性疾病以创伤感染为主。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蟹体受伤,尤其是在蜕壳及气候、水质条件变化等易感染期更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5.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长江水系南京和江都地区中华绒螯蟹共61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应用PCR技术扩增了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基因,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该基因片段进行RFLP分析。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复合单倍型AAAAAAAA和BBBBBAAB为两个群体所共有,它的个体数所占的百分比在两个群体(南京和江都)中分别为87.9%、12.1%和50.0%、25.0%。在南京群体中,复合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7,而在江都群体中,复合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77;南京和江都群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多态度(或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果说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具有一定的群体内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6.
水温 饵料 投饵率对河蟹生长和饵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温、饵料和投饵率对河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6℃水温范围内,河蟹对不同饵料的摄饵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相比之下,用配饵投喂,河蟹对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但配饵的饲养效果明显次于螺蛳。随着水温的升高,当螺蛳的投饵率由半饱增至全饱时,河蟹的湿重生长率增长不明显,而体蛋白量则增加了13%~28%。在适温范围内,适当降低投饵率可提高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利用率,可是蟹体蛋白量的增加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7.
中华鲟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冬梅 《水产学报》2003,27(3):239-244
为了研究鱼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的功能并探索其在水产品加工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将改造后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cystatin C cDNA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构建表达cystatinc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该工程菌经温度诱导、SDS—PAGE检测,在约12.4kD处有一特异蛋白带,该特异蛋白的含量约为菌体总蛋白的25%。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经洗涤、溶解、透析、复性后纯度为85%,实现了中华鲟cystatinC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木瓜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cystatinc具有明显的酶活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8.
目的:通过研究甘肃岷县不同海拔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变化,为扩大当归生产适宜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当归产量以阴干后称重测定,阿魏酸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当归产量随海拔升高其变化规律不明显,海拔2 624 m产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624-2 810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产量最高。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在2 294-2 624 m海拔范围内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2 624 m阿魏酸含量最高,与其他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2 294-2 519 m海拔范围当归平均阿魏酸含量最高。结论:2 624-2 810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产量增加,2 294-2 624 m海拔范围有利于当归中阿魏酸含量增加,因此,在2624 m海拔下有利于提高当归产量和阿魏酸含量。  相似文献   
209.
中华绒螯蟹在欧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华绒螯蟹侵移欧洲的过程,介绍了该种群目前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10.
利用遮阳网产生的不同光照强度(100%、70%、50%和20%的自然光照),研究了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当光照强度从20%逐渐增加到100%时,种群生长量、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地下克隆器官参数等增幅均呈二次抛物线变化,相对光照强度为50%~70%是其克隆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2)种群生长量、种群及各器官生物量、子株数量及萌蘖根生长量增幅最大时的光强分别为48.0%~61.7%、52.8%~53.6%、55.6%~57.6%,且分株生长量和种群生物量、萌蘖根生长量和子株数量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而营养生长和克隆繁殖之间存在权衡关系。(3)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种群以分株比较高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为特征,生长格局倾向于集团型;在光照强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下,种群以分株比较矮小且分布相对稀疏为特征,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当光照强度由低到高变化时,生长格局将由游击型到集团型再到游击型,形成一个觅养对策连续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