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92篇
农学   3篇
  19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The results of a field trial conducted at the Livestock Research Station, Thiruvazhamkunnu, Kerala to study the compatibility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a silvo-pastoral system revealed that growth and yield of fodder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tree components only after tree canopy formation. The fodder species such as 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 Panicum maximum Jacq., Brachiaria ruziziensis Griseb. and Euchlaena mexicana Schrad. grown in association with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J. R. & G. Forst. and Ailanthus malabarica DC recorded comparatively higher forage yield even after canopy formation. However, forage crops grown in combination with Acacia auriculiformis A. Cunn. ex Benth. and 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 registered relatively lower values for growth and yield. Increased light infiltration into the understorey due to the cladophyllous canopy can be attributed as reason for the higher fodder productivity under Casuarina.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crown size and shape, tree height and spacing the amount of light intercepted by Ailanthus also was very low. Among the four multi-purpose trees used, Acacia recorded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followed by Casuarina, Ailanthus and Leucaena. Forage productivity of the four species was in the order: Pennisetum purpureum > Panicum maximum > Brachiaria ruziziensis > Euchlaena mexicana. Casuarina with Pennisetum/ Panicm were found to be optimal tree — forage combinations for silvo-pastoral systems.  相似文献   
72.
在福清市龙高半岛667hm2的围垦6一18年的重盐碱地上采用造林前(3一5个月)整地,选择抗盐碱害的粗枝木麻黄容器苗造林,并采用浅植高培土造林和保护幼林地杂草植被的抚育等技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50%一68.7%,造林成活率由8%提高到85%一88.5%。  相似文献   
73.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在二代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木麻黄优树子代测定的基础上,从优良家系中选出10个优良单株,经苗期测定初步选出4个无性系在二代更新造林中应用试验,其生长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抗病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综合抗风力、生根率和干形等指标筛选出粤501和平18两个优良无性系可在全省沙质海岸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74.
采用皮粉法与胶体滴定法测得pH=7时木麻黄树皮单宁的胶体滴定值与单宁质量的标准曲线,所得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4852x+0.8755,线性系数R2=0.9997。再用胶体滴定法滴定来自同一株木麻黄树的叶、粗枝和细枝的浸提液,根据胶体滴定值在标准曲线上对应的单宁质量计算出干体各部位的单宁含量。木麻黄的叶、粗枝和细枝的单宁含量分别为12.11%、7.31%和6.29%,相对极差R小于2%。  相似文献   
75.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和回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福建、广东、海南岛的木麻黄根瘤中分离到16株内生菌,它们都具有Frankia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回接鉴定表明,除4株不侵染原寄主植物外,其余12株均具有侵染能力,但各菌株的侵染能力不同,这些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实验菌株在BAP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Jan B10m,Qmold等培养基上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76.
木麻黄专题文献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国内外木麻黄文献的数量、类型、文献源、刊载文献的期刊类别、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木麻黄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77.
广东省电白县5年生山地木麻黄种源试验及评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地木麻黄(CasuarinajunghuhnianaMiq.)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属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树干通直,生长快,抗干旱,耐水湿,可生长于多种类型土壤,成熟林木高可达35m,胸径可达65~100cm。其天然分布为7°~10°S,110°~127°E,海拔1000~3100m的山地,但海平面附近地区也有出现,降水为夏雨型,年降水量为700~1500mm,有的高达2000mm,年平均气温13~28℃。山地木麻黄木材热值高,适于作薪材、木炭产品、建筑用材、矿柱和电杆等。国内外对山地木麻黄的研究主要涉及分类、分布、引种和生长表现[1~11]。1985年,中澳合作项目ACIAR8457我国首次引进…  相似文献   
78.
木麻黄树干细胞组织结构与对星天牛抗虫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金水  黄海清 《林业科学》1997,33(6):534-540
本文报道了4个品系木麻黄木材组织显微解剖结果,分析了木材导管、导管间区木化细胞和射线等物理特征,探讨了木麻黄抗虫机制。高抗品系C44木材导管数量少,单位面积(1mm2)仅有20.25个导管,且占木材面积少,仅为9.72%;导管间区木化细胞较明显,壁厚与腔径比值最大,为56.59;单位面积射线的束数、长度、宽度和射线面积/总面积等指标均为最低。说明该品系木麻黄木质部水分含量低、材质坚硬致密、木质部提供养分少,因而不利于星天牛幼虫的生存发育。  相似文献   
79.
影响木麻黄青枯病抗性测定的几项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军 《林业科学》1996,32(3):225-229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测试受到植物材料、接种条件及病级测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根苗与有根苗上病害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特征,并且与高度相关,但无根苗更为感病。在三种龄期的无根苗中,以木质化的褐梗最为感病,绿梗次之,嫩枝较为抗病。青枯菌在连续培养14天后接种致病力不减。病害的相对强度在直射光、散射光及灯光等三种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区别。病害强度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趋缓。研究认为在室内以中等浓度的青枯菌液接种木麻黄无根褐梗苗是快速测定其抗性的一个可靠方法,并就采用相对病害强度代替发病株率作为病级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海口地区木麻黄林根瘤调查及影响结瘤的因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强  张亚辉 《林业科学》2002,38(5):175-180
木麻黄 (Casuarinaequisetifolia)属双子叶植物纲木麻黄科木麻黄属。常绿乔木 ,高可达 30m ,原产于澳大利亚 ,1 91 9年最早引种到福建省泉州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 ,广泛种植于东南沿海 ,特别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南岛周边滨海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