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5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9篇 |
农学 | 21篇 |
基础科学 | 5篇 |
71篇 | |
综合类 | 155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77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为探讨不同添加剂及添加量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嫩枝叶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对照组(CK)、玉米粉(CM1:10%;CM2:12%;CM3:14%;CM4:16%;CM5:18%)、糖蜜(M1:2%;M2:4%;M3:6%)、纤维素酶(CE1:0.05%;CE2:0.10%;CE3:0.20%)、甲酸(FA1:0.25%;FA2:0.50%;FA3:0.75%)和丙酸(PA1:0.30%;PA2:0.60%;PA3:0.90%),60 d后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各添加剂处理组pH值、氨态氮(NH3-N)、丙酸(PA)和丁酸(B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玉米粉处理组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M3和CE3组LA含量与PA1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添加剂、添加量及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柠条嫩枝叶青贮饲料各营养成分含量(P<0.01)。玉米粉处理组干物质(DM)和粗蛋白(CP)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添加剂可以改善柠条嫩枝叶青贮饲料的品质,其中添加14%玉米粉的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22.
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50年林龄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在0(撂荒地),12,18,40,50年的时间序列上,分析柠条生长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特征等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柠条盖度和株高在时间梯度上显著增加,具体表现为,种植后期(40~50年)的柠条盖度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98倍,柠条株高在种植后期(40~50年)是种植前期(0~12年)的1.48倍;柠条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从种植前期(0~12年)的0.35株/m2减少到种植后期(40~50年)的0.11株/m2。(2)土壤环境因子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有机碳、pH、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在时间梯度上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速效磷呈下降趋势。其中0—20 cm表层土壤恢复程度高于20—100 cm的土壤。(3)在人工柠条林种植前期(0—12年),土壤养分恢复的速率明显低于人工柠条林种植中后期阶段(12~50年),灌丛对土壤表层(0—20 cm)养分有明显的富集效应,随着人工柠条林建立时间的延长,在种植后期(40~50年)时,“肥岛”面积向灌丛间扩展。(4)随着人工柠条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环境改善,草本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优势种也在变化,从种植前期(0~12年)以一年生先锋物种(米蒿和野燕麦)为优势种,演变为种植中后期(12~50年)以多年生草本(披碱草)为优势种。由于天然半灌木(铁杆蒿)入侵,简单的人工柠条林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变。(5)种植人工柠条林对土壤环境因子及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RDA约束排序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工柠条林、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天然半灌木与土壤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较为稳定的群落结构。研究人工柠条林植被群落特征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群落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3.
以不同地理种群的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2种锦鸡儿不同地理种群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物种组成和丰度的差异及其与植物功能性状的关系,为深入理解锦鸡儿属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2门62纲131目185科304属。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在属水平上,根瘤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RB41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属。中间锦鸡儿与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Chao1、ACE、香农和辛普森指数)无明显差异,但主坐标分析表明2种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Mantel检验分析表明植物功能性状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冗余分析显示株高、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厚度和叶长是驱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构建的主要性状(P<0.05)。综上所述,中间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受到植物性状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24.
日粮中不同水平单宁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40(11):24-26
旨在探讨日粮中来源于柠条的缩合单宁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体重为40 kg左右的健康杜蒙绵羊羯羊15只,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5),饲粮中不含单宁;试验Ⅰ组(n=5)和试验Ⅱ组(n=5),饲粮中分别含2%和4%单宁。分别于试验期晨饲前(0 h)和晨饲后3、6、9 h采集各组绵羊瘤胃液,测定和比较各组绵羊瘤胃内环境指标,包括pH值、氨氮(NH3-N)浓度、菌体蛋白(BCP)浓度。结果表明,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对杜蒙绵羊的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3 h和6 h后,绵羊瘤胃NH3-N浓度显著(P<0.05)降低;饲喂含有2%(试验Ⅰ组)和4%(试验Ⅱ组)单宁的日粮6 h和9 h后,绵羊瘤胃BCP浓度显著(P<0.05)提高。日粮中添加2%和4%来源于柠条的单宁,对绵羊瘤胃pH值无影响,可降低瘤胃NH3-N浓度,提高瘤胃BCP浓度。 相似文献
425.
以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海拔梯度下小叶锦鸡儿6个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8条ISSR扩增引物得到142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26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8.73%。用POPGENE软件计算不同海拔梯度下各居群间和居群内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Nei’s基因多样性为0.292 9,香农信息指数为0.441 7,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小叶锦鸡儿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低海拔区域居群的所有遗传多样性高于高海拔区域居群,表明海拔高度增加阻碍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小叶锦鸡儿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26.
以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柠条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50 cm土层总储量的49%~63%;2)相对于对照地,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柠条生长年限的增加先减小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10、26、40、50 a柠条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555、3.236、2.775、2.444 kg/m2,26 a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随林龄增大其变化趋于稳定;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林地土壤密度随柠条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小,说明柠条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根系生物量、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柠条的根系生长和固氮特性有助于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427.
半干旱区环境因子对柠条灌木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半干旱区宁夏固原17a生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地形、整地方式及降雨量对柠条生长形态的影响,并对影响柠条单株形态组成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对柠条的株高、根深、生物量影响显,而对柠条的分枝数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整地方式对柠条的株高、分枝、根深及单株生物量均影响显。(2)降雨量对柠条形态组成影响深刻,柠条的株高、分枝、单株生物量与年度累积降雨量之间呈“S”型曲线,说明柠条形态建成与降雨量有极大的相关性;根系的生长与降雨量之间则呈指数规律增长。(3)柠条各生长指标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株高、分枝、株生物量是描述柠条地上部形态结构特征的指标组合;根深则是描述柠条地下形态结构的指标。 相似文献
428.
429.
锦鸡儿属防风固沙树种的离体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锦鸡儿属中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中间锦鸡儿(C.intermedia)和树锦鸡儿(C.arborescens)种子为外植体,通过对增殖阶段和生根阶段培养基的筛选,探讨了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矿质营养和活性炭对这3个树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1)继代增殖阶段: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树锦鸡儿最佳的基本培养基为MS,最适合的激素浓度配比中,柠条锦鸡儿用BA2mg·L-1 GA2mg·L-1分生率最高;中间锦鸡儿用BA2mg·L-1 GA1mg·L-1分生率最高;树锦鸡儿用BA2mg·L-1 NAA0.1mg·L-1分生率最高。蔗糖是最好的碳源。(2)生根阶段:柠条锦鸡儿诱导生根的适合培养基为1/4MS NAA0.1mg·L-1和MS NAA0.1mg·L-1,中间锦鸡儿为1/4MS NAA0.1mg·L-1,树锦鸡儿为1/2MS NAA0.1mg·L-1和1/4MS NAA0.1mg·L-1。活性炭对生根率无显著影响,但普遍增加了根的条数和根的长度。气培生根以MS IBA50mg·L-1 3%白糖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430.
中国柠条锦鸡儿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及方法,对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11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Kom.)天然居群进行取样,分析了叶、荚果、种子等11个指标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H′=2.019 0)。在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上,居群间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但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这种特点是由柠条锦鸡儿异花、虫媒传粉的外繁育系统所决定。我国柠条锦鸡儿居群在各个分布区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也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地区(H′=1.706 8)>内蒙古地区(H′=1.631 6)>陕西地区(H′=1.624 7)>山西地区(H′=1.602 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