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74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24篇
  144篇
综合类   263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81.
张泽宇  李晓丽  柴宇  曹淑 《水产学报》2007,31(3):349-354
使用室内保存培养的裙带菜2n♀♂配子体自交及与正常n♀♂配子体杂交,培育出裙带菜2n♀×n♂、n♀×2n♂两个组合3n幼孢子体和2n♀×2n♂组合的4n幼孢子体。经过40 d海区暂养后测定,3n幼孢子体两个组合平均长度分别为1.2 cm和1.1 cm,大于对照组合2n幼孢子体的0.9 cm和4n幼孢子体组合的0.7 cm。使用从短滨螺中提取的粗酶和R10纤维素酶的混合酶液将2n、3n幼孢子体酶解为原生质团,经Giemsa染色后观察到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60,3n=90。分苗后的海区栽培期间,在藻体的长度和重量方面,2n♀×n♂、n♀×2n♂两个3n孢子体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合2n孢子体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裙带菜进入繁殖期的5月上中旬,3n孢子体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在5月20日测定两个组合的藻体长度和重量分别达到4.2 m、2.3 kg和4.0 m、2.2 kg,而对照组合2n孢子体仅达到2.3 m和1.3 kg。4n孢子体生长明显地慢于对照的2n孢子体(P<0.01),藻体生长最大值的时间为3月中旬,最大藻体长度和重量仅为1.6 m和1.1 kg。 试验结果表明,3n孢子体不发育,在繁殖期内无孢子叶形成,表现出不育的特性;4n孢子体形成孢子叶,但孢子叶很薄,孢子囊形成的数量少,发育水平也很低,经阴干刺激仅有极少量的孢子放出,显示出低育的特性。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882.
通过比较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与二倍体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的红细胞、红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差异,探讨不同倍性团头鲂的红细胞形态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团头鲂多倍体(同源4n和倍间3n)的红细胞数量显著低于二倍体(2n)团头鲂(P〈0.05)。其中,倍间三倍体团头鲂每毫升血液的红细胞数为二倍体的78.95%,而同源四倍体的红细胞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仅为2n团头鲂的56.87%。(2)团头鲂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的红细胞短径和长径、核短径和长径、红细胞表面积、红细胞体积和核体积均依倍性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其中,又以核体积增大最为显著,同源四倍体、倍间三倍体的核体积分别为2n团头鲂的1.97倍和1.39倍。(3)团头鲂同源四倍体每毫升血液红细胞的总体积和总表面积,均明显低于二倍体和倍间三倍体团头鲂(P〈0.05);倍间三倍体每毫升血液红细胞的总体积要多于二倍体团头鲂(P〈0.05),但红细胞的总表面积在倍间三倍体与二倍体团头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4)在团头鲂同源四倍体中还观察到一定比例的异常红细胞现象。  相似文献   
883.
FENG Ting 《干旱区科学》2022,14(7):753-770
Dew is an essential water resource for the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Yet estimating the dew amount and quantifying its long-term variation are challenging. In this study, we elucidate the dew amount and its long-term variation in the Kunes River Valley, Northwest China,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ily dew amount and reconstructed values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80 to 2021), respectively. Four key results were found: (1) the daily mean dew amount was 0.05 mm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4 July-12 August and 13 September-7 October of 2021). In 35 d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 (i.e., 73% of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daily dew amount exceeded the threshold (>0.03 mm/d) for microorganisms; (2)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daily dew amoun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easured dew amount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3) for estimating the daily dew amount, random forest (RF) model outperforme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model given its larger R2 and lower MAE and RMSE; and (4) the dew amount during June-October and in each month di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from 1980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t the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or about a decade, after it increased slightly from 2013 to 2021. For the whole meteorological period of 1980-2021, the dew amoun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June-October and in July and September,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June, August, and October. Variation in the dew amount in the Kunes River Valley was mainly driven by relative humidity.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RF model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long-term variation in the dew amount, which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w amou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884.
云南干热河谷区,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全年基本无霜,现有避雨设施栽培大棚,温度过高,通风透气性差,容易产生白粉病,白粉病危害严重,新型避雨栽培棚,棚架高,四周不覆盖膜,通风透光性好,顶部覆盖以色列功能膜,高温时能吸热,低温时能保温,使用寿命年限长,降低综合成本,还原自然环境条件,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5.
为揭示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集水区土壤优先流特征,以金沙江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不同发育程度冲沟(活跃期、稳定期)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图像处理技术,从野外染色图像中整合出相关5个优先流特征指标,并结合根系特征,对比分析土壤优先流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稳定期冲沟集水区在0—15 cm土层深度范围出现大面积的团块状染色,随后呈小枝状分布,染色区分布相对更加集中,活跃期染色呈整体状—团块状—枝状分布,表明活跃期冲沟集水区染色形态特征更加分化。(2)活跃期冲沟集水区的平均基质流深度、平均染色面积比、平均土壤染色斑块形状系数和优先流平均长度指数(20.53 cm,54.25%,24.94,592.46%)分别是稳定期冲沟集水区的1.79,1.62,2.20,1.16倍,表现为活跃期冲沟系统集水区优先流发生时间相对滞后,优先流发育程度更大,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相对较强。(3)随土层深度增加,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均呈减小趋势,且二者与染色面积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活跃期冲沟集水区各土层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均大于稳定期冲沟集水区。研究结果为揭示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集水区土壤优先流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该地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86.
为了探明不同施肥组合对高寒旱作区域苦荞产量的影响,实现最佳苦荞产量目标下的最优施肥方式和施肥组合,一方面提高苦荞的产量,另一方面降低肥料的施用量,进而减少农田的面源污染.结合拉萨河谷区域的苦荞种植和肥力特征,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肥料效应方程,探索苦荞的最佳施肥模式和最优肥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对苦荞产量表现的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施肥方式为N2P2K3(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4.5,36.0,30.0 kg/hm2)下苦荞的产量最高;肥料互作效应分析显示氮、磷互作效应最高,土壤养分限制产量分析显示其提高顺序从大到小为 N,P,K;采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推荐苦荞最佳施肥量尿素施用量 44.50 kg/hm2、过磷酸钙用量256.17 kg/hm2、硫酸钾 40.82 kg/hm2.  相似文献   
887.
薛夏  王中华  李绍建  姜瑛 《土壤》2023,55(5):925-934
针对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环境适应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一直是土壤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前期研究表明南极土壤自由生活线虫能够在极端干旱的土壤中生存,尤其是线虫的优势种群之一——Plectus murrayi, 在生理生态水平上均表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土壤自由生活线虫Plectus murrayi是仅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McMurdo Dry Valleys, MDV)发现的主要陆生生物之一,目前已在多领域成为研究极端环境下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的模式生物。本文旨在综述其系统发育、分布、生命周期和实验室发育的最新研究,以及其在遗传水平上的耐冷冻和耐干燥性,结合南极沙漠土壤的特殊生态系统,阐述其对于探索生命极限的意义。基于P. murrayi在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的生境分布,与其他南极自由生活线虫相比,P. murrayi喜欢相对较高的湿度和较低的盐度土壤生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麦克默多山谷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P. murrayi极可能成为南极沙漠中的主要陆生动物。通过对P. murrayi的研究,能够探索其适应和功能基因之间的新联系,这些基因在理解细胞对极端微环境的抗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长远的农业以及医学利用价值。未来对南极麦克默多山谷土壤环境压力的短期和长期响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对环境干旱、寒冷的耐受和修复作用,探明生物进化与生态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微环境在塑造更复杂系统重的群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