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37篇
  免费   1394篇
  国内免费   2166篇
林业   2533篇
农学   2605篇
基础科学   1359篇
  1192篇
综合类   14482篇
农作物   2088篇
水产渔业   745篇
畜牧兽医   7929篇
园艺   3030篇
植物保护   834篇
  2024年   281篇
  2023年   993篇
  2022年   1121篇
  2021年   1203篇
  2020年   1015篇
  2019年   1295篇
  2018年   653篇
  2017年   1139篇
  2016年   1364篇
  2015年   1308篇
  2014年   1409篇
  2013年   1613篇
  2012年   1961篇
  2011年   2121篇
  2010年   1943篇
  2009年   1986篇
  2008年   1938篇
  2007年   1675篇
  2006年   1627篇
  2005年   1616篇
  2004年   1492篇
  2003年   1266篇
  2002年   1029篇
  2001年   924篇
  2000年   598篇
  1999年   516篇
  1998年   402篇
  1997年   371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85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225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74篇
  1989年   14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旨在为‘SH1’矮砧‘富士’提供幼树树形管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4年生‘SH1’矮砧‘富士’为试材,通过70°、90°、120°3种拉枝角度的处理,探讨不同拉枝角度对苹果幼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角度120°时叶片光合速率最大,且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最高、叶片厚度、百叶重最大,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拉枝角度90°时的冠下光合间接辐射最大,拉枝角度120°时株间光合间接辐射、光合直接辐射和叶面积指数均最大;拉枝角度90°时长枝的长度、粗度最大,中枝粗度最大,拉枝角度120°时中枝长度最长;拉枝角度90°时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均最大。综合考虑树体生长势和果实品质等因素,90°为‘SH1’矮砧‘富士’枝条适宜的拉枝角度。  相似文献   
922.
为了明确StSNF1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的位置,解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探究该基因在侵染寄主的不同时期、分生孢子萌发侵染过程中以及不同碳源培养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ID号为008026214,全长3 046 bp,位于scaffold_17负链的97 793-100 838位置。StSNF1与玉米圆斑病菌SNF1同源关系较近,由877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而成。StSNF1蛋白具有氮端的蛋白激酶结构域、氮端的碳代谢产物去阻遏蛋白激酶结构域和碳端的激酶相关结构域。在蛋白激酶结构域内,具有ATP结合位点和丝氨酸/苏氨酸活性位点。Real-time PCR结果表明,StSNF1在侵染后期高表达,72 h表达量最高;StSNF1在分生孢子萌发24 h时(即侵入丝形成时期)表达量最高;StSNF1在蔗糖为单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表达量最高,果胶培养基次之。综上所述,StSNF1与侵染寄主和碳源利用密切相关,在侵染后期发挥作用,利用寄主细胞内的非发酵型碳源进行次级侵染。  相似文献   
923.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的保护机制,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以驻玉309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预处理及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后玉米幼苗的生长参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D1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干旱胁迫处理(PEG)相比,BR+PEG处理的玉米苗株高增加45.87%,根长增加20.56%,总干物质积累增加8.01%,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4.50%,叶绿素a含量增加26.32%,光合参数(Pn、Gs、Ci、Tr)分别提高9.57%,38.23%,30.19%,28.12%,光合系统Ⅱ(ΦPSⅡ)活性提高了20.48%,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了0.66%,光合系统Ⅱ绝对电子传递速率(ETR(Ⅱ)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 ETR(Ⅱ))分别提高20.40%和31.02%;D1蛋白含量增加37.34%(P0.05)。说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喷施BR可以改善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减缓光合系统的损伤,促进D1蛋白质的稳定,从而提高玉米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24.
以驻大麦4号为材料,用2009-2015年度河南省区域试验和大麦品种展示数据汇总资料,进行驻大麦4号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驻大麦4号平均穗粒数51.39粒/穗,千粒重32.73 g,有效穗数568.79×104穗/hm2.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大.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正相关,且穗粒数与产量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制约,穗粒数与有效穗数负相关,与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与千粒重负相关.产量与产量构因素间回归方程决定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即驻大麦4号产量形成的89.8%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驻大麦4号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千粒重相对较小;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驻大麦4号产量构成因素间制约作用较强,在适宜基本苗条件下,通过合理肥水运筹,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25.
侯本军  林力  王敏芬  肖云  白翠云 《种子》2017,(6):117-119
根据2013-2014年国家东南区鲜食糯玉米区试结果数据,分析了鲜玉糯4号的品质、理化及皮渣率、产量、植株、穗部及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鲜玉糯4号各项指标均达标.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国审玉2015035).  相似文献   
926.
以大豆基因组文库Phytozome公布的大豆Williams82基因组序列为参考,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引物,用PCR技术扩增了大豆GmWRI1a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GM-TpGmWRI1a,并通过PCR扩增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送测序。克隆获得GmWRI1a基因启动子序列1 686bp,该启动子序列除含有必需的起始转录位点、TATA-box、CTTA-box外还包含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应答元件、赤霉素应答元件、表达分生组织相关元件、抗旱诱导元件等。同时,构建了该启动子植物表达载体pBI-pGmWRI1a,通过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对阳性克隆进行了鉴定,为启动子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大豆GmWRI1a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序列分析,将为进一步研究大豆GmWRI1a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7.
为分析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油葵杂交品种陇葵杂3号,采用2因素3水平(2个钾肥种类:氯化钾(F1)、硫酸钾(F2);3个施钾时期:全部种前基施(T1)、 50% 基施+50%现蕾期追施(T2)、 25%基施+50%现蕾期追施+25%花期追施(T3))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在甘肃省景泰条山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Cl和K2SO4这两个钾肥品种的盘径、千粒重、粗脂肪含量、产油量、亚麻酸含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施用K2SO4相比,施用KCl的产量在2014年显著增加,F1T2的产量较F2T2增加了4.96%,F1T3较F2T3增加了4.06%。出仁率、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增加,F1T1的出仁率较F2T1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50%、2.99%,F1T2的出仁率较F2T2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76%、19.7%;2015年F1T2的油酸含量较F2T2增加了5.92%;2016年F1T3的油酸含量较F2T3增加了9.09%。粗蛋白含量在2014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含量较F1T3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9.95%、8.87%。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较F1T3增加9.29%。亚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 F1T3的亚油酸含量较F2T3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3.17%和3.03%。施钾时期对油葵的盘径、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葵的千粒重、出仁率、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产油量、油酸、亚油酸影响显著。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基施。油葵产量与盘径、千粒重、出仁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28.
 Argonaute蛋白(AGO)介导的沉默复合体在RNA干扰(RNAi)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AGO1在尖孢镰刀菌RNAi中的作用机制,本文以粘团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生理1号小种FOX-A8野生型和其AGO1缺失突变体(FOX-A8-△Ago1)的菌丝和孢子为材料,分别进行了RNA提取、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显著富集分析;选择菌丝和孢子中的DEGs 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验证。GO通路注释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菌株,AGO1缺失突变体菌丝中的醇脱氢酶(NADP+)、孢子中的CAMK / CAMKL / CHK 1蛋白激酶均显著上调;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相对于野生型菌株,AGO1缺失突变体菌丝中与 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孢子中与PLD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均显著下调;另外,相对于野生型菌株,编码AGO2的基因下调,但是下调不显著。qRT-PCR检测DEGs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证实了RNA-Seq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29.
一种快速鉴别草地贪夜蛾蛹及成虫雌雄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本研究通过比较草地贪夜蛾雌、雄蛹及成虫的外部形态差异,总结出一种快速鉴别草地贪夜蛾蛹及成虫性别的方法。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雄蛹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并连接两个半圆形瘤状突起,且纵裂离肛门的距离较近,腹部末端较尖,分节较为明显;雌蛹在第8腹节腹面近前缘有一短纵裂缝,两侧平滑且无突起结构,裂缝离肛门的距离较远,腹部末端钝圆,分节不明显。雄蛾腹部狭长,腹部末端有一圈黄色长毛簇;雌蛾腹部较雄蛾浑圆,腹部末端黄色毛簇较短。经检测,该鉴定方法的准确率高达100%。对草地贪夜蛾蛹及成虫性别的快速鉴定,将有助于改进后期草地贪夜蛾室内饲养方法,并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0.
 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的效应蛋白来帮助其侵染。本研究鉴定到一个稻曲病菌效应蛋白UvSix1-1,同源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具有Six1蛋白保守的氨基酸位点,并与多个病原菌中的Six1蛋白具有同源性。进一步研究发现UvSix1-1可以抑制Bax、XEG1和INF1引起的烟草叶片细胞坏死,并且其预测的信号肽区域具有分泌功能,在烟草上瞬时表达UvSix1-1可以促进辣椒疫霉的定殖。对不同稻曲菌株中的序列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序列多态性,说明该基因非常保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UvSix1-1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稻曲病菌效应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