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5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6篇 |
农学 | 64篇 |
基础科学 | 50篇 |
288篇 | |
综合类 | 277篇 |
农作物 | 50篇 |
水产渔业 | 37篇 |
畜牧兽医 | 30篇 |
园艺 | 46篇 |
植物保护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50年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流域5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象数据,探讨近50a黄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上游地区增多、中游地区减少的特点。春季上游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中游显著减少,冬季全流域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下游增幅最大。年内降水量显著增加的时段主要集中在1-3月和12月;(2)黄河流域气温变化呈显著升高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对平均气温升高的贡献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全流域均表现为冬季增幅最大,夏季和秋季则为流域上游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高,月最高气温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最小,且均集中在2月。(3)全流域冬季出现暖湿化趋势,春季上游出现暖湿化趋势,而秋季中游出现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7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时做出总体部署,提出要坚决扛起保护母亲河的历史重任,推动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区率先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主要从综合治理成效、预防监督能力、监测信息化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3.
[目的]以黄河流域陕西片区为实例进行水质水量双向调节的生态补偿量研究,为解决黄河流域上下游生态权益分配矛盾,实现流域区域间公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同时考虑成本、价值和奖惩3个方面,以基本补偿标准为基础,采用水质改良系数法和水量贡献度法,构建基于水质水量的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开展研究。[结果]黄河流域陕西片区生态补偿量的基本补偿标准为13.74亿元;基于水质、水量调节值分别为-5.66和6.84亿元;2018年陕西省获得生态补偿金额为14.92亿元。[结论]相比以往的测算模型,该模型的测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更适应于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74.
人民治黄60年来,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经历了由单一治理措施发展为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并进一步突出沟道坝系建设的综合治理,由分散治理发展为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特别是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各地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对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并使用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演变特征,通过空间分析探索生境质量的集聚效应,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索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2005—2020年,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水平整体较低,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02 2,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生境质量在空间上高度相关且呈现出两极集聚特征,生境质量在中原城市群西部、北部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中部高—高集聚;在郑州市、青岛市等在城市群中经济发展突出的城市低—低集聚。③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是影响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不同因子间交互作用强于单个因子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论] 黄河流域下游城市群生境质量高值区要继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生境质量低值区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杜绝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6.
77.
78.
为探究黄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变化及对极端天气指数的响应情况,利用MODIS NPP数据和极端气候数据,辅以斜率法和偏相关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动态及其对极端降水指数和极端温度指数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近20 a黄河流域植被NPP呈从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大面积上表现为增加趋势。(2) NPP与极端降水指标以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为主。其中,除最长连续湿润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像元占比为16.5%,其他几种指标均在25%以上。(3)极端降水事件的水量和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极端温度事件中与偏冷相关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变暖有关的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变化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年际差异大。(4)日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大值、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冰冻天数和霜冻天与植被NPP以负相关为主,日最高气温的最小值、日最低气温的最小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气温日较差和暖期与植被NPP以正相关为主。近20 a黄河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其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增多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79.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风沙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这些地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述4个水土... 相似文献
80.
建立市场经济新机制开创水保工作新局面李志强(河北省水利厅,石家在市050011)河北省地处京畿,是首都北京和天津的重要水源地和工业原料基地。全省国土总面积18.77万km ̄2,总人口6300多万人。其中山丘区面积11.36万km ̄2,占总土地面积的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