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93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分析小麦抗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培育和推广抗蚜品种提供依据。在田间对956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筛选的18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8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21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在0.33~0.94之间,平均为0.65。高抗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59(0.39~0.77);中抗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9~0.83);感虫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2(0.37~0.83);高感品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平均为0.64(0.37~0.84)。SSR标记聚类分析在相对遗传距离为0.67处将供试材料分为7大类群。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时尽可能选择聚类图中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抗虫品种‘临远95-5322’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  相似文献   
22.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种药剂混配拌种对防治小麦蚜虫、纹枯病和全蚀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安全,对小麦生长发育、后期产量无不良影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每50 kg小麦种子用60%吡虫啉悬浮剂12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25 mL防效最好,为87.28%,且随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对小麦蚜虫的防效逐渐降低;对纹枯病和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每50 kg小麦种子用处理60%吡虫啉悬浮剂8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30 mL的防效最好,分别为92.01%和90.75%,但这2个处理对小麦的出苗率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在生产实践中,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对小麦的安全性,以每50 kg小麦种子选用60%吡虫啉悬浮剂100 mL +43%戊唑醇悬浮剂20 mL拌种为宜(以上全为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23.
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3a系统资料,以麦蚜复合种群发生期为预报对象,单因子相关法选取3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和4月上旬温湿系数为预报因子,用最大频数列联比组建Fuzzy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再用因素加权型运算作出预报。经回测检验,历史符合率为84.6%。1995年试报,与实况吻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蓖麻碱粗提物对麦蚜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雪平  单长卷  包冬蛾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50-2450,2495
用水提法从蓖麻籽壳中提取蓖麻碱粗提物,采用浸渍法对麦蚜进行杀虫试验。结果表明:1005、0 mg/ml的蓖麻碱粗提液对麦蚜具有一定的杀虫效果,12.56、.25 mg/ml蓖麻碱粗提液对麦蚜的杀虫效果不明显。对蚜虫48 h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342 7x+1.649 9,LC50=312.64 mg/ml,r=0.972**;72 h的回归方程为:y=2.629 4x+0.376 9,LC50=57.31 mg/ml,r=0.942 9*。  相似文献   
25.
晋中盆地麦蚜发生为害程度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晋中盆地麦蚜发生为害高峰常出现于小麦孕穗到灌浆期,大发生年发生高峰可提前至拔节期。从1998~2003年连续6年的系统观察调查得出,遇暖冬及早春温暖干旱气候,麦蚜呈现早发生或大发生;如遇冬春低温多雨,尤且是1~2月份极端温度低于-20℃,时间长达15d时,对麦蚜发生形成明显抑制。另外,蚜虫发生程度与天敌数量关系密切,小麦播种面积与蚜虫发生总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
在孕穗、抽穗扬花、灌浆3个小麦生育期,分别用蜂蜜模拟麦蚜蜜露危害小麦,最后分小区收获、脱粒、室内考种并测定小麦产量和主要营养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蜜露危害程度的加重,小麦千粒重、面粉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在小麦3个生育阶段均呈下降趋势。3个生育期分别被害后,小麦籽粒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受影响程度最明显,湿面筋含量次之,淀粉含量变化不大。蜜露危害对小麦产量与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在小麦3个生育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7.
28.
对种衣剂在麦蚜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种衣剂各剂量处理的防效均在93.0%以上;麦蚜进入减退期(小麦乳熟期),防效仍在87.2%~91.0%。种子包衣可以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蚜虫危害,省药、省工、省时。对种子发芽率、小麦分蘖、千粒重均有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9.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控措施。2017—2019年在德州地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调查了小麦蚜虫在本地区的发生动态,探究了不同的种衣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评价了8种杀虫剂对麦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麦蚜种群数量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达到高峰;4种种衣剂对小麦穗期蚜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含有杀菌成分的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种不同的耕地处理对小麦灌浆期的蚜虫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深耕可显著减少小麦拔节期纹枯病的发生。除0.5%藜芦碱SL的防效仅在46.76%~66.65%,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外,其余7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因此,关于小麦生产中蚜虫的防治,应在返青拔节期加强预防,在扬花前控制住蚜虫的数量,可选用以上防效较好的7种药剂进行麦蚜的防治,尤其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苦参碱和吡虫啉,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种子包衣剂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转变,也可作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 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 利用生态位理论, 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 (Walker) 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 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 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 为2.073 0, 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 为1.656 4; 随时间推移, 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 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 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 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 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 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