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0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1篇 |
农学 | 63篇 |
基础科学 | 14篇 |
14篇 | |
综合类 | 768篇 |
农作物 | 44篇 |
畜牧兽医 | 23篇 |
园艺 | 485篇 |
植物保护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41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年~1989年在大豆田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试验、示范。放蜂36000余亩,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达56.49%,大豆子粒虫食粒率平均降低64.88%。大豆田放蜂以田间食心虫产卵始期开始放第一次蜂为宜,共放蜂三次,各次间隔5~6天,每次放蜂每亩设5个放蜂点,三次放蜂量依次为5000头、5000头和10000头。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潜能,采用室内接虫法和数学模型拟合法分别研究了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卵的寄生反应及其自身密度对寄主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赤眼蜂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数量均表现出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除寄主密度20粒卵外,3种赤眼蜂在其它寄主密度下的寄生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自身密度对3种赤眼蜂寄生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干扰效应,表现出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Hassell模型和Beddington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赤眼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黏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寻找系数Q和攻击率a分别为0.3289、0.3270、0.2906和0.3267、0.3243、0.2853。在自身密度干扰作用下,3种赤眼蜂中,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控潜能。 相似文献
14.
<正> 1 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每年只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作茧越冬。次年7月中旬破茧而出,爬至土表化蛹,成虫于7月下旬~8月上旬开始出现,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5~8天。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8~24小时蛀荚为害。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荚内为害20~30天,9月份脱荚入土越冬。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为了科学评估多年迷向防治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实际防控效果,并完善优化桃园害虫性信息素科学应用技术,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5个乡镇大面积连片桃园内连续4年使用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并实时监测调查,分析各年度桃园内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抽样法调查统计桃树折梢率。结果显示,多年迷向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桃园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数量,各乡镇桃园内虫口基数逐年减少;洛社和钱桥2个乡镇2021年迷向防治处理区梨小食心虫平均迷向率在94.37%以上;2021年阳山镇迷向防治区平均折梢率为1.24%。结果表明大面积且连续使用迷向防治法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1%乳油对桃小食心虫防效较高且持效期长,是生产无公害苹果适宜推广的药剂,同时可兼治多种虫害;并提出桃小食心虫防治最好采用果实全套袋,对不套袋园根据桃小食心虫的发生特点,抓住防治最佳时期应采取地面施药和树上防治相结合,以地面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