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60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17篇
  560篇
综合类   36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79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以陕西省榆阳区2013年6月9日的Landsat 8 OLI图像为基础数据源,对比分析LBV-Wavelet RF等5种图像融合算法的使用效果。对图像预处理后,分别采用HIS变换、Brovey变换、HPF变换、PCA变换和LBV-Wavelet RF方法进行融合和SVM监督分类,然后从目视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对比分析各种融合算法的使用效果。在目视评价方面,判读融合前、后9种地类光谱特征的一致性;融合后图像是否具有全色波段图像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否存在细节模糊。在定量评价方面,采用灰度均值差、灰度均方根差评价融合后图像对多光谱信息的保持性能;采用相关系数均值、相关系数均方根差评价融合后图像对高空间分辨率信息的融入度;采用总体分类精度、Kappa系数评价融合前、后SVM监督分类精度差异。结果表明LBV-Wavelet RF方法能够使融合后图像在保持原多光谱图像光谱信息的同时,增强纹理结构特征,提高对细小地物的辨识能力;融合后图像SVM监督分类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4.01%和0.787,较原多光谱图像分别提高13.45%和15.91%。  相似文献   
72.
司志民  陈智  宋涛  肖璟 《农机化研究》2016,(7):216-219,223
从设计集沙仪的基本原则入手,介绍了新型农田风蚀集沙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利用Fluent软件对集沙仪风沙分离器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数值模拟结果看,排气口和排沙口气流降幅约90%左右。经0FDY-1.2移动式风蚀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型农田风蚀集沙仪的大幅度降速性能为提高集沙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平均集沙效率达92.29%,等动力性达95.8%,能较好地满足了风洞试验和风蚀观测要求。  相似文献   
73.
六道沟流域有效水蚀风蚀能量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神木县六道沟流域属于典型的水蚀风蚀交错带,该文是在流域5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计算了土壤有效水蚀能量和风蚀能量以及年内分配特征,指出该地区从2-5月,11-12月地表裸露,气候干旱,风力强盛,有效风蚀能量表现最高,其中4-5月和11月是风蚀能量的高峰时期,同时,占流域面积40.4%的NW,N,S,E,S坡(8方位计)又是风力吹蚀和风积的主最要破面,是防治风蚀的重点部位,6-10月份,有效风蚀以胆低,风力不强,加之地面湿润,风蚀风积作用表现微弱,但有效水蚀能量高,并集中于7-8月份,形成水力侵蚀的高峰,这种水力与风力侵蚀能量在一年之中相互交替,促进的结果是该地区土壤侵蚀强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片沙覆盖的黄土丘陵区土壤风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木县为研究基础,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场论及空气流压场原理,对片沙覆盖的黄土丘陵区土壤风蚀的特殊规律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粗粒化形成的不同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强烈风蚀主要发生在迎风坡,丘顶及气流发生辐合的沟谷段;(2)片沙主要堆积在气流发生涡动的背风坡及气流发生辐射的沟谷段谷坡;(3)迎风坡及丘顶土壤粗砾化是由于强烈风蚀所致,背风坡土壤沙化,粗化是沙粒堆积所致。  相似文献   
75.
蔓荆在鄱阳湖风沙区的适应性及防风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是防治土地沙化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对蔓荆生长适宜性和对地表风速影响的研究表明:蔓荆在亚热带湿润风沙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沙地种植蔓荆后,风速明显降低.覆盖度50%的蔓荆地可使50cm和200cm高度的风速分别降低33.7%和18%;覆盖度为30%时,起沙风速增幅达54%;风沙流结构明显改变.贴地层沙量显著增加,使大部分沙粒沉降于地表,减少了沙丘的前移速度;蔓荆可广泛用作于我国南方江、河、湖滨沿岸以及海岸线的防风固沙植物。  相似文献   
76.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06年8月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元到会祝贺并讲话。  相似文献   
77.
农田耕作措施对近地表风沙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我国北方传统耕作模式的犁耕、耙磨及磨平整地措施对农田近地表风沙活动影响显著。通过对春季半干旱沙区农田风沙活动的观测,本文对犁耕、耙磨磨平两种处理下近地表0~60 cm内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耙磨磨平处理破坏了犁耕在农田地表形成的非可蚀性土块结构,使近地表0~60 cm内输沙率增大,在强沙尘事件中增加幅度可达数10倍。犁耕地表上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发育的饱和路径长度减小,在强沙尘事件中近地表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上风向处犁耕地表低层输沙比例(Q0-10/Q0-60)小于耙磨磨平地表,且随田块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8.
农田休闲期垄作地形对近地表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是旱作农田常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而其防风抗蚀的机制尚需研究。通过野外试验,对垄脊高25cm,垄沟宽1.5m的垄作田上风向、垄间及下风向地带0~4m的风流场进行了同步观测,对不同观测位置的时均风速、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和风速脉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垄间和下风向近地表0~1m内时均风速比上风向平坦地表明显降低,其中高0.3m处降低幅度最大。水平方向上风速降低幅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均随观测点与垄作地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受风速递增的影响,风速的绝对脉动强度随高度呈对数关系递增。风速的相对脉动强度在0~1m内随高度增大而降低,1m以上基本无变化。高0.05m处风速的相对脉动强度在水平方向上随与垄作田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其中垄间最大,时均风速相同时对地面剪切力最大。  相似文献   
79.
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以围封7年的沙化草地以及围栏外周围不同地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围栏外不同地段,草地群落特征及土壤根系含量,并以围栏内草地作对照,对围封沙化草地的“种子岛”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结果表明:围封沙化草地有显著的“种子岛”效应,且这一效应约在围栏500 m外逐渐消失。另外,这一效应还显示出,围封沙化草地具有以围栏为中心,成辐射状促进周边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硅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蚀。(3)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条播作物农田风蚀量小于穴播作物。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农事操作增大了土壤风蚀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