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7篇
  7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5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422.
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河北省承德市鱼儿山牧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攻关实验站,以种植两年的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重量和营养物质等生理生化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呈现逐渐下降的阶段性变化,而种子干重则逐渐增加,在盛花期后29d达到生理成熟,含水量为57.5%。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种子发育成熟逐渐减少,而种子内淀粉含量则逐渐增加。无芒雀麦种子内IAA、GA、ABA含量高峰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顺序出现。  相似文献   
423.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量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草地》2005,27(5):79-80,F0003
对苜蓿与无芒雀麦以不同比例、不同方式的混播草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产量有不同的影响,两种牧草在各个处理中除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可以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对产量进行干预,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24.
邓蓉  张定红 《四川草原》2005,(2):27-27,30
津澳林作为扁穗雀麦的去雄剂,在30%和35%剂量时杀雄效果为100%,25%的剂量杀雄效果为93%;扁穗雀麦的株高和穗茎长与化学去雄剂的剂量有明显的关系,并随着剂量的增加植株高度和穗茎长度降低。  相似文献   
425.
《四川草原》2005,(3):23-23
由乌苏市草原工作站多年精心研究的“乌苏1号”无芒雀麦牧草新品种,日前已通过自治区科技厅成果鉴定,并通过了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最后审定。审定结论称,开展对无芒雀麦牧草品种,进行抗旱性试验选育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426.
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和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花苜蓿初花期、无芒雀麦抽穗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混播无芒雀麦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单播,但在光合"午降"期间差异不明显.牧草生育时期、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对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光合速率有明显影响,植物个体的生理生态特性与群落稳定性的维持有密切关系.研究单播与混播下的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群落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探寻种间竞争机理,科学地经营与管理草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7.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2020,29(11):91-101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280P150K0(A1),N350P100K360(A2),N140P300K300(A3),N420P250K120(A4),N70P50K60(A5),N210P0K240(A6)和N0P200K180(A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1,A5,A6,A7处理;缺氮(A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1)和低钾(A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6)和高磷(A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2O5 100 kg·hm-2,K2O 120 kg·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428.
青海东部4种作物群落蒸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离体连续快速称重法对7~9月燕麦(Avena Sativa)、豌豆(Pisum Sativum)、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枝和叶片的蒸腾速率、蒸腾量及土面蒸发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豌豆的枝蒸腾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燕麦,无芒雀麦最低。在7~9月中,8月4种作物整株和叶片的平均日蒸腾量均最高,9月次之,7月最低。4种作物群落土面蒸发量的日变化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429.
试验比较了紫花苜蓿、春小麦与冰草、牛尾草、老芒草和无芒雀麦等禾本科牧草对种植土壤氮素的影响。种植春小麦一年后,使土壤全氮含量每盒减少0.85g,降低了5.33%。而种植紫花苜蓿、冰草、牛昆草、老芒麦和无芒雀麦等牧草一年后,分别使每盆土壤增加氮3.56、1.51、1.24、0.93和0.51g,士壤含氮量分别提高22.15、9.39、7.73、5.79和3.19%。种植土壤所增加的氮中碱解氮所占比例,分别由种植前土壤的6.46%提高到6.81、7.58、8.00、8.33和8.37%。禾本科牧草使种植土壤中增加的氮产物更易为农作物吸收利用,土壤供氮强度为种植紫花苜蓿后的3—6倍,而种植春小麦一年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未见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430.
免耕补播对北方退化草地生产力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补播是恢复退化草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探究在北方退化草地上补播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对草地生产力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四川若尔盖、甘肃夏河、青海祁连、陕西榆林设置不补播(CK)、补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或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ZW),以及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与无芒雀麦或垂穗披碱草(HW)3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补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后豆科与禾本科优良牧草比例与地上总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牧草粗蛋白含量也显著提升(P<0.05),在甘肃夏河、青海祁连、陕西榆林试点HW处理下粗蛋白含量较ZW处理高;两种补播处理后牧草的相对饲喂价值与未补播处理相比也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在四个试验点补播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均改善了草地植被群落的组成与生产力以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