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7篇
  7篇
综合类   12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5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扁穗冰草混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和牧草种植需要,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扁穗冰草分别进行混播试验,对混作复合群体与三种牧草单播时在形态、产量、营养品质、饲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紫花苜蓿与这两种不同禾本科牧草混作后的增产效益。结果表明,混播群体较禾本科单播群体草地利用效益分别提高12.71%和23.13%,牧草产量分别提高7.27%和15.46%,混播既便于牧草贮藏与利用,又可提高牧草的饲用价值,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32.
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5°坡地设置草地雀麦种植试验小区,并以裸露地为对照,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观察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及坡地土壤含水量变化,研究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显著,且地下生物量越大影响越大。在北京地区草地雀麦种植2年后地上生物量达4412.7kg/hm2,0~30cm地下生物量达3325.3kg/hm2,且0~1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是草地水土保持功能发挥的主要组成部分。北京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明显的时期主要在3~10月份,其动态变化大体可分为雨季前期(3~6月)和雨季(7~10月)两个阶段,其中,雨季前期土壤含水量较低,草地雀麦种植可以减缓坡地0~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并以0~20cm土层作用最大,维持土壤含水量在11.5%~12.0%之间;雨季降雨明显增加时,草地雀麦可以促进坡地土壤水分吸收达到相对较高的状态,并在土壤含水量高于23%以上后,加速0~60cm土层尤其是0~20cm土层土壤水分散失,维持土壤含水量在17.5%以下。  相似文献   
333.
应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无芒雀麦施用不同水平氮、磷、钾化肥搭配组合增产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N4P2K1处理每公顷产鲜草29.76t为最高,说明每公顷纯施氮112.5kg、磷82.5kg、钾12kg的搭配组合为最佳组合,比其它组合增产25.7%~61.9%、增收485.41~1151.73元/公顷。  相似文献   
334.
郝峰  徐柱  闫伟红  李平  刘英  扈延成 《草地学报》2011,19(4):668-673
为了解不同草原生态区域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的形态变异及其亲缘关系,对17份种质材料的27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态遗传变异较高,变异系数范围在9.13%~54.76%之间,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小穗数、分蘖数、分枝着生小穗数、叶片长、秆直径、分枝长和株高等;变异系数较小的性状有穗节数、小穗轴节间长、小穗长、外稃长、内稃长、叶舌长、内稃宽、花药长、第二颖脉数、外稃宽等。叶片宽、分枝长、穗长、叶片长、秆直径、株高、小穗含小花数、小花数、小穗宽、花药长、小穗轴节间长等11个指标对总变异的贡献最大。并对27个性状进行了分类和性状间相关性聚类研究,17份材料聚类分析展示了不同材料间的亲缘关系。此形态变异研究为深入研究种质资源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5.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C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 Martin.CV.Gannong N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36.
曹清国  张幽静  区力松 《种子》2008,27(3):101-103
对云南野生种牧草扁穗雀麦的繁殖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在云南,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效果都很好。具体体现在:扁穗雀麦的种子产量可以达到270.00g/m^2,种子发芽率在无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也能达到80%以上,且种子无后熟期,收种之后即可播种。在扁穗雀麦的生活周期中,总繁殖效力平均为34.24%,其中,营养繁殖效力占总繁殖效力的46.8%,有性繁殖效力占总繁殖效力的53.2%。此外,对扁穗雀麦的营养繁殖及有性繁殖特征研究表明:扁穗雀麦有性繁殖苗期生长缓慢,生长速率为0.361cm/d,但分蘖以后生长速率加大,抽穗开花期达最大;而营养繁殖成活率较高,为89.7%,生长速度比有性繁殖快,并且随植株长大,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种子产量随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37.
田宏  刘洋  张鹤山  蔡化  王凤 《种子》2008,27(12)
对硬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硬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 h时达最大值0.091 8 g/h,8 h后就达到吸胀饱和,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占种子干重的53.03%。硬雀麦种子在20℃恒温条件下萌发状况好,发芽率达97.5%。发芽指数以25℃下最高,为90.08,其次为20℃,为89.32,两者差异不显著。从活力指数看,20℃恒温条件下的活力指数最高,达1 656.89,与其它各温度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硬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0℃。当温度升高到35℃时硬雀麦种子发芽明显受阻,但可耐5℃的低温。  相似文献   
338.
黄淮海地区不同小麦品种对雀麦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黄淮海冬小麦田常见杂草雀麦(Bromus japonicus)化感作用的差异,采用培养皿琼脂共培法,研究了该地区42个主栽小麦品种对雀麦根长、芽长、根干重及芽干重的影响,并筛选出化感抑制作用较强的小麦品种,为小麦化感种质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以达到生态防控雀麦的目的。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雀麦根长、芽长、根干重的化感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对芽干重的化感作用不显著;小麦对雀麦根的化感作用大于对其芽的化感作用。利用RI值作为化感作用指标,并结合聚类分析,可将42个小麦品种按化感能力的强弱分为强、中、弱3类,其中泰农19、郑麦379、郑麦9023、周麦22、汶农17、郯麦98为化感抑制雀麦较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339.
田间测定结果表明,无芒雀麦与沙打旺带状间作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无芒雀麦的生产力,使其绿期延长,并促进了沙打旺的生长。在水分利用方面,无芒雀麦与沙打旺带状间作能够较好地保蓄浅层土壤水分和利用土壤深层水分,有利于土壤水分的利用和循环。  相似文献   
340.
为筛选出防除旱雀麦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对3种土壤处理除草剂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药剂对旱雀麦均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其中氟噻草胺对旱雀麦活性最高ED90为68.55g a.i/hm2;其次是吡氟酰草胺ED90为107.08ga.i/hm2;砜吡草唑最低 ED90 为 140.45g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