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29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 毫秒
11.
高杰  王慧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72-16675
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于研究降水特征,尤其是对暴雨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也有重要作用。利用降水强度数据查询系统,将辽宁省地方气象台站的降水自记纸数字化产品转化成为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 并根据转化出的信息分析辽宁省短历时降水的强度分布特征, 为辽宁省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方便可靠的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汉中市西部,大部分地区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3℃,降水强度较大,年降水量达1812.2毫米。全县总面积324,680.4公顷,辖21个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4万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北京市20个降水站1983-2012年5-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北京市城区、近郊、远郊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和近郊小时累积降水量、累积降水次数、降水强度高于远郊,最大值大于远郊,最小值小于远郊;最高累积降水量、累积降水次数、降水强度远郊比城区和近郊延迟1-3小时;1983-1993年北京城区、近郊、远郊的最大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差异显著,1993-2002和2003-2012年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夏季强降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基于1961-2007年新疆104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夏季强降水量、强降水日、强降水比和强降水强度等特征量的气候条件和时间变化.结果表明:新疆北部夏季的强降水各特征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特征量随地形增高而增多或增强,可能在海拔2 000 m左右存在最大降水带.局地强降水频繁,平均3~4 d就发生一次.北疆夏季强降水事件呈增多、增强趋势,天山山区和伊犁河谷尤为显著.同时,强降水各特征量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强降水量、强降水日和强降水比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处在高值期,而强降水强度自1990年后,就处在相对高值期.用Mann-Kendall法对强降水各特征量进行突变检验发现,强降水量、强降水日和强降水比在1995年左右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气候突变,而强降水强度在1990年和2000年后这种变化趋势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遥测雨量数据的地形对降水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东部的宁波市鄞州区为例,采用15 min间隔的遥测降水数据,根据最小事件间隔时间对降水事件进行划分,探讨了地形对降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的复杂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年降水总量及降水频次与高程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山区降水次数的增多对其降水量的增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降水强度及历时与高程的关系比较复杂,地形对各种天气条件控制下不同类型降水的影响并不一致。降水强度小于2 mm/h以及降水历时介于2~5 h的降水频次随高程增大存在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年份的这种增长趋势较为接近;而其它高强度、短历时或长历时的降水频次与高程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地形对这些类型降水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7.
夏天热雷雨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很大,首先降水强度大造成土壤板结,引起根缺氧,有害气体不易挥发;另外雨滴飞溅容易引起病害;再有热雷雨时间短促,之后天气很快转晴,温度升高,蒸腾作用急剧增大,植株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植株易出现萎蔫.且易发生病害。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60—2018年江汉平原1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计算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以及极端降水量,采用线性拟合、趋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江汉平原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汉平原降水量春夏多、秋冬少,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递增速率24.63 mm/10年,但季节分配不均匀。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显示,1978年为年降水量的突变年份。年均降水日数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1983年为降水日数的突变年份,从1996年开始降水日数递减速率急剧增大。降水强度四季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一致,均总体呈增强趋势,其中春、夏季递增速率高于年递增速率,秋、冬呈微弱增长趋势,降水强度的突变年份为1979年。极端降水量指标均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江汉平原降水在时间上分布较为集中,强降水发生概率增大。20世纪60—70年代属少雨期,极端旱年多发生于此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年降水量及极端降水量明显偏多,降水强度偏强,极端涝年集中出现在此时段。  相似文献   
19.
降水是生态脆弱草原区地下水系统的关键补给源,研究地下水位对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等降水要素的响应特征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四水"转化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基于M-K检验将地下水位长时序变化过程划分为浅埋期和深埋期,通过Poisson分布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分析降水强度、降水次数等降水要素的时序演变规律,定量研究地下水位对不同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各个观测井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埋深整体较浅,对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由强至弱依次是日均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和次雨深,其中农场三队和欣康村监测井的水位对降水要素变化最为敏感;2001年左右,区域地下水位步入深埋期,水位降幅显著,埋深增加导致包气带增厚,延缓了降水入渗补给过程,地下水位对各个降水要素的响应程度也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20.
Climate change can escalat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cause further increase in sediment transport in arid lands which in turn can adversely affect water quality. Hence, there is a strong need to predict the fate of sedi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measures for sound erosion control and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The presence of microtopography on hillslopes influences processes of runoff generation and erosion,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modelling results. This study presents a physically based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oupled to one-dimensional overland flow equations that simulate rainfall-runoff generation on the rill and interrill areas of a bare hillslope. Modelling effort at such a fine resolution considering the flow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rill areas and rills is rarely verified. The developed model was applied on a set of data gathered from an experimental setup where a 650 cm×136 cm erosion flume was pre-formed with a longitudinal rill and interrill having a plane geometry and was equipped with a rainfall simulator that reproduces natur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The flume can be given both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slope directions. For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the model was appli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setup of the flume having 5% lateral and 10% longitudinal slope directions under rainfall intensities of 105 and 45 mm/h, respectively. Calibration showed that the model was able to produce good results based on the R2(0.84) and NSE(0.80) values. The model performance was further tested through validation which also produced good statistics(R2=0.83, NSE=0.72). Results in terms of the sedigraphs, cumulative mass curves and performance statistic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be a useful and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verifying and improving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