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364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210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9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灌溉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笔者通过对西部绿洲地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及宁夏)气象资料与年气候生产力的分析,发现年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规律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0.97~38.12 kg/(hm2?a),宁夏地区呈逐年减少趋势,减速为4.65~17.86 kg/(hm2?a),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在经度小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在经度大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减小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49种情况,预测年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以湿型气候年型最为有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3.4~28.5 kg/(hm2?a);干型气候年型不利,呈递减趋势,减幅为6.6~29.9 kg/(hm2?a)。  相似文献   
42.
高产虫草菌素蛹虫草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蛹虫草是重要的药食用真菌。通过对蛹虫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到1株优良的菌株CMM-81。经固体发酵,虫草菌素和腺苷含量分别为0.437%和0.036%,是出发菌株的2倍。菌株CMM-81经连续15代传代培养,虫草菌素和腺苷的含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冠菌素对威廉斯B6香蕉幼苗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叶面喷施冠菌素可以减轻香蕉幼苗细胞膜脂发生过氧化的程度,有效提高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降低组织相对电导率,具有增强香蕉幼苗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5~10 靘ol/L冠菌素处理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4.
开展了 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在杨梅上的残留田间试验,对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残留量及消解动态进行了分析,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上的膳食风险评估、合理使用及制定残留限量标准提供依据。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当乙基多杀菌素及其代谢物在杨梅中的添加浓度为0.05、1.0, 2.0mg/kg时,平均回收率82.6%-96.6%,相对标准偏差为3.3%-7.4%,符合残留检测方法的要求。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0.9~2.6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按有效成分40和60mg/kg,施药1次和2次,末次施药后1、2、3、5、7d,杨梅中乙基多杀菌素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5 ~0.38mg/kg、<0.05 ~ 0.39mg/kg、< 0.05 ~ 0.32mg/kg、< 0.05 ~ 0.19mg/kg、< 0.05 -0.11 mg/kg0 建议在杨梅上使用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时,有效成分用药量40mg/kg,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7d。  相似文献   
45.
伊维菌素浇泼剂驱除黄牛皮蝇蛆的扩大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5 g/L伊维菌素浇泼剂驱除黄牛皮蝇幼虫,每头用量0.01 mL/kg,在10月中旬沿背中线皮肤一次浇泼给药,翌年3月和5月份摸背检查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牛皮蝇瘤疱的感染率为30.56%,感染强度4.19(0~14)个;防治组牛未检测到牛皮蝇蛆瘤疱和虫孔,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到100%.证明伊维菌素浇泼剂使用微量防治黄牛皮蝇蛆病效果好,且给药方便,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46.
果蝇是为害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目前主要依靠乙基多杀菌素防控,成本较高,急需研究替代药剂,短稳杆菌(Empedobacter brevi)是一种新型细菌杀虫剂,为了明确短稳杆菌的防控效果和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杨梅转色成熟期喷雾,设5个处理,1.00×107、1.25×107和1.67×107短稳杆菌以及30和40 mg/L乙基多杀菌素,清水喷雾做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个处理药后7 d的果蝇防效为91.92%-96.76%,各处理间虫果率差异不显著,用药后13 d防效在82.76%-88.27%之间,1.67×107短稳杆菌处理虫果率最低;5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5.41%-7.21%,其中1.67×107短稳杆菌处理的提高幅度最大,果实硬度显著提高33.21%-46.42%,落果率显著下降37.57%-42.86%,硬度和落果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果蝇防控效果和果实品质等因素,短稳杆菌是防治杨梅果蝇乙基多杀菌素的理想替代药剂,值得在产业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7.
为筛选防治石榴蓟马的高效、低毒和无污染的生物杀虫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生物杀虫剂对石榴蓟马不同虫态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4种生物杀虫剂对两种石榴蓟马的毒力依次为:乙基多杀菌素>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乙基多杀菌素对黄胸蓟马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为8.550 mg/L和12.078 mg/L。对西花蓟马3龄若虫和成虫的LC50分别13.647 mg/L和20.185 mg/L。印楝素和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均可引起两种石榴蓟马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P<0.05)。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印楝素和苦参碱均能对两种石榴蓟马种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以天维菌素B、天维菌素B单糖苷和天维菌素B苷元为原料,经选择性C-5羟基保护,在C-13、C-4′和C-4″位引入不同酰基基团,合成了3个系列共23个天维菌素B酰化衍生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对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衍生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以及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杀活性,其中天维菌素B C-4″位衍生物的活性优于C-4′位衍生物及13位衍生物。化合物8e对小菜蛾和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最优,LC50值分别为9.2 mg/L和0.42 mg/L,化合物8b对朱砂叶螨的毒性最高,LC50值为0.0019 mg/L,均优于对照药天维菌素B。  相似文献   
49.
冠菌素 (coronatine, COR) 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菌株发酵的方式获得,而菌株自身产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了开发冠菌素高产菌株,本研究以模式菌株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ingae pv. tomato DC3000为出发菌株,利用RecTE基因重组体系对菌株Pst DC3000中hrpS基因进行了敲除,并成功筛选到基因重组菌株H1-20。对H1-20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H1-20菌株中冠菌素的产量达到了22.67 mg/L,是出发菌株冠菌素产量的2.36倍。本研究通过RecTE基因重组体系,成功地构建了冠菌素工程菌株H1-20,为产冠菌素菌株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冠菌素高产菌株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伊维菌素脂质体(IVML),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改良薄膜分散法制备IVML,选取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伊维菌素(IVM)与卵磷脂质量比、缓冲液PBS的pH为配方影响因子,超声裂解时间、蒸发温度、冻融次数为制备工艺的影响因子,通过设计L9(34)正交试验对以上影响因子进行筛选。以筛选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制备IVML,利用高速冷冻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并对其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IVML的制备最佳配方和工艺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9∶1,IVM与卵磷脂质量比为1∶10,缓冲液PBS的pH为7.0;超声裂解5 min,蒸发温度40℃,冻融3次。所制备的IVML粒径为86~115 nm,平均粒径为(91.8±1.5)nm,包封率为(90.71±0.8)%(n=3),对热稳定,但对光不稳定。【结论】得到了制备IVML的最佳配方和工艺,且制备工艺简单可行;IVML外观和质量浓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