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7篇
林业   1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373篇
农作物   15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论述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鉴定评价与保护技术,提出保护体系及对策原则,为确保普通野生稻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提供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2.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付斗  郭怡卿  余柳青  陶大云 《作物学报》2004,30(11):1140-1144
以盆栽试验对20份野生稻和5份非洲栽培稻材料的稗草出苗率、距离稻株不同范围播种的稗草株高和干重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将其划分为6类。再以稻叶水提液培养稗草,依其发芽抑制率、芽长抑制率、根长抑制率和发芽指数,再次聚类并划分为5类。盆栽和浸提液试验中效果均好的3份野生稻S37、S68、S72和  相似文献   
23.
水稻三化螟发生新态势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三化螟俗称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只危害水稻或野生稻,为单食性害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区双季稻取消后近  相似文献   
24.
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将野生稻等外源DNA导入宁夏水稻品种,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导入效果,结果表明:茎注射法导入的D0代结实率高,且种子饱满:花粉管通道法和复合导入法导入的结实率低,且种子发育较差而不饱满。在D1代复合导入法的群体中出现了3.7%的穗型变异,茎注射法导入的群体中出现了19.2%的高度不育穗。说明外源DNA导入在D1代就可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5.
药用野生稻杂交后代对黑尾叶蝉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自然种群鉴定、室内接虫以及抗虫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以黑选A为母本与药用野生稻杂交的后代AC-1、AC-3对黑尾叶蝉抗性较高,而且稳定,可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云南元江野生稻抽穗开花期耐热QTL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以籼稻(Oryza sativa ssp. indica) 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简称“元江普野”)渗入系为材料,调查温室高温胁迫条件下野生稻渗入系和受体亲本特青的结实率,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法,共检测到4个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1、3、8和10染色体。其中位于第1和3染色体上的2个QTL(qHT1和qHT3),贡献率分别为12%和6%,来自元江普野的等位基因能提高群体的耐热性,分别可增加9.13%和6.71%的结实率。而位于第8、10染色体上的2个QTL(qHT8和qHT10),贡献率均为6%,来自元江普野的等位基因降低群体的耐热性,加性效应分别为-6.44%和-4.44%。研究结果不仅为耐热水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抗逆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7.
广西玉林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目前的气候、土壤及水资源状况均在我国野生稻分布点的生态环境条件范围内,不受环境污染,适应原位长期安全保存。今后应加强相关的法制管理,并把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28.
通过研究不同水深条件下海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及其转bar基因水稻杂种F1(简称"Bar野杂种F1")的农艺性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水深条件对Bar野杂交后代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r野杂种F1种子活力总体高于普通野生稻;在生物量方面,水深为10 cm时,野生稻总体生长优势明显,且随水深升高,野生稻和Bar野杂种F1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野生稻在各水深条件下株高普遍高于Bar野杂种F1,而水深对各品种的剑叶面积无显著影响。对比本实验与模拟野生稻原生境中的杂草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深水对杂草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9.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 (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MTDs)。受东南季风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中国南方稻区MTDs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西之间有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南北之间首先在南方丘陵地区逐渐减小、越过南岭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增大。(3)利用人工构建的普通野生稻与基因(Bt或bar)飘流后代栽/野F1杂种混栽群体,经多年多代跟踪观察,分析了转基因飘流至普通野生稻后的命运,发现栽/野F1杂种在3-5年后完全消失,混栽群体中检测不到外源的Bt和bar,有理由推测普通野生稻具有自我保护的机制。(4)研究了小规模田间试验中采用花期隔离和布帐隔离措施降低水稻基因飘流率的效果;调查了海南、广东、广西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居群与相邻种植的栽培稻花期相遇情况,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研究了基因拆分技术作为生物学限控措施从根本上限控基因飘流的效果;以本研究的结果及对国际上主要农作物基因飘流的调研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在水稻基因飘流风险评估和监管中采用分类管理和阈值管理的原则。在10年回顾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重点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
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伟  谢建坤  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15-5016
[目的]研究近20年来我国对野生稻资源保护的进展。[方法]通过对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原位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野生稻保护效果的阐述,综述目前野生稻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结果]有的学者认为,原位保护是保护野生稻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异位保护是保护野生稻的有效途径;也有人认为应采用原位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保护野生稻。[结论]尽管目前的方法对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有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具体、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