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4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2篇 |
农学 | 8篇 |
基础科学 | 35篇 |
106篇 | |
综合类 | 154篇 |
水产渔业 | 39篇 |
畜牧兽医 | 47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研究以布尔台采煤沉陷区3 a生的沙枣、苹果、李、杏、西府海棠5种经济树种为研究对象,测量株高、冠幅、胸径,并结合成活率分析各树种长势,以研究区生长状况良好的樟子松为参考树种,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研究区各树种的生长特征和适宜性。结果表明:(1)沙枣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其保存率仅为50.6%。(2)李的胸径增长状况显著优于其他树种,为57.3%,杏和西府海棠增长率接近40%,沙枣和苹果增长率接近25%。(3)研究区树种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李(0.83)、杏(0.76)、西府海棠(0.71)、苹果(0.68)、沙枣(0.64)。 相似文献
32.
为探索直播春棉田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共存机制,采用直接观察法,系统研究了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的时间动态变化,及其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直播春棉的不同生育期,棉田害虫和天敌的优势种不同。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高峰期多集中在6—7月,而棉蚜高峰期在5月下旬,棉叶蝉高峰期在9月下旬。不同种群的时间生态位不同,害虫中棉盲蝽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棉铃虫,棉叶蝉和棉叶螨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天敌中蜘蛛类天敌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小花蝽,黑襟毛瓢虫的生态位宽度最小。而黑襟毛瓢虫和瓢虫类天敌与棉蚜、棉叶螨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因此,皖西南棉区直播春棉田可利用瓢虫类天敌抑制棉蚜和棉叶螨的危害,保护并利用好蜘蛛类天敌,需重点防治棉盲蝽和棉铃虫。 相似文献
33.
34.
采集淮南煤矿塌陷区3种塌陷类型——非稳沉区、稳沉区和修复区,分析了其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综合评价了3种不同塌陷类型土壤生态肥力。结果表明:塌陷区在由非稳沉区变为稳沉区的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能、土壤养分、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权重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和土壤酶指数(ISE),结果均显示IFI与ISE值非稳沉区最高,修复区较稳沉区有所提高,土壤生物学肥力具有随土壤层次深度增加而下降的变化特点;脲酶和蔗糖酶与土壤各理化性质均呈现极显著相关性,表明脲酶和蔗糖酶可以作为评估煤矿塌陷区土壤肥力变化的有效性指标。 相似文献
35.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一次性能源中占76%以上.煤系地层大多形成与还原环境,煤层开采后处于氧化环境,流铁矿与矿井水和空气接触后,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水解等反应,使水呈酸性,形成酸性矿井水.对地下水以及其它环境和设施等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和破坏.本文对酸性矿井水的危害、形成原因以及对酸性矿井水的预防和治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36.
老年博美犬,长期咳嗽,保守治疗有好转,没过多久就复发,症状加重,伴随鹅叫声,经X光诊断出气管塌陷。经过沟通,决定采取最新的手术方法 ---钛合金气管支架,进行治疗。钛合金气管支架具有排异反应低,复发低,操作简单,动物损伤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
38.
伴随经济建设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采煤工作中的工作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为现代化机械采煤带来了机会。从过去的人力开采逐步向现代化机械采煤技术发展,是现在的趋势。 相似文献
39.
40.
枣庄市饮用水源地面塌陷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里泉、丁王庄位于枣庄市南、东南部,是枣庄市的两个主要的供水源地。由于十里泉电厂的建成、投产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地下水的利用量加大,随之引起水源地面塌陷,引起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产生地面塌陷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