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33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552篇
农作物   65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160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摸清凤庆茶黄蓟马的发生规律,开展科学农药防控研究.通过对凤庆茶黄蓟马发生规律进行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处理对茶园蓟马防控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凤庆茶园蓟马自6月中旬起,全年均处于较高水平,共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16日、7月22日、8月6日、9月25日,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推荐最佳防控处理为处理4,即修剪+石硫合剂封园+LED灯+第1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2次生物农药(茶蝉净550倍液)+第3次化学农药(24%虫螨腈1500倍液).在该处理的防控下,3次用药校正防效最高分别可达55.25%、73.40%、59.72%,药后平均校正防效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39.25、65.67、82.64百分点.产值比常规增加2100元/hm2,产投比为17.39.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光致西花蓟马视响应效应特征及光致影响效应,获得蓟马光生物响应效应的致变因素,研制蓟马类害虫光推拉防控机具,在光源能量相同及增强条件下,测试西花蓟马对560、520、405、365 nm单光及其组合光的视响应变化,分析蓟马视响应效应变化的光照因素,探讨蓟马光响应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单波长及组合波长光传导特异性光照强度(光照度及光能量),诱发趋光响应蓟马产生光适性、视趋性光行为特征,源于蓟马生物响应的光异质调控差异性,且波谱的光能刺激效应的影响性显著.光源能量相同,单光中蓟马对365 nm光的视响应敏感性最强而视滞敏感性最弱,组合光中蓟马对365 nm与520 nm光的视响应敏感性最强而对365 nm与560 nm光的视滞性相对最弱,单光中365 nm而组合光中365 nm与560 nm的光致视趋敏感性最优.光源能量增强,蓟马视响应及视滞敏感性单波谱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而组合光抑制蓟马视响应及视滞敏感性,560 nm光显著抑制而其余光增强蓟马视趋敏感性,且单光中365 nm光和组合光中365 nm与405 nm光增效性最强.光致蓟马的趋光性视响应中,35 mW/cm2下365 nm与520 nm光中敏感性最强、70 mW/cm2下365 nm光中次之,光致蓟马生物效应变化产生的应激效应引起光适性,且140 mW/cm2下365 nm与405 nm光调控性最弱而560 nm光致性最强,但发光生热效应是蓟马产生光趋近行为的诱因,且140 mW/cm2下365 nm光中蓟马趋近敏感性最强、365 nm与560 nm光中次之,源于波谱发光生热效应差异及光致蓟马生物效应的行为调节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害虫灯光防控机具研制及昆虫趋光影响机制确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3.
为验证几种农药对茶园蓟马的防效,进行了几种农药防治茶园蓟马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对茶园蓟马防效好,第1天防效90%以上,第7天防效80%以上,可有效控制茶园蓟马的危害,对捕食性天敌杀伤较小,可作为防治茶树蓟马的药剂推广。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蔬菜生产由温室、拱棚、露地实现了周年生产,同时也为蓟马的发生和繁殖提供了场所,通过观察蓟马在临泽的发生情况及危害特点,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5.
经过3年的调查,基本弄清了恭城月柿蓟马危害的种类,其优势种为黄雄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同时对桂北恭城月柿主产区蓟马危害状况做了普查,分析认为该虫危害严重原因是管理失误所致,必须加强对该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56.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相似文献   
57.
对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烟田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4种主要传毒蓟马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烟田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传毒蓟马均有一定防效,药后1 d除0.3%苦参碱外的其余5种杀虫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速效性,对烟田蓟马的防效均在90%以上;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与20%螺虫乙酯悬浮剂的持效性较强,药后7 d的防效均在82%以上。  相似文献   
58.
张永生 《河南农业》2014,(11):25-25
<正>河南省西华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县,全国百强棉花生产县之一,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33万hm2左右,自BT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棉铃虫的发生与危害已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大部分群众的意识误区(抗虫棉就是不用施药防治虫),导致蓟马、棉盲蝽等次要害虫发生日趋严重并猖獗为害。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技推广一线观察和大量的药剂筛选试验,初步摸清了当地蓟马的发生活动规律并制定了相应的化学防治措施,用于当地棉花生产指导和各地蓟马化  相似文献   
59.
温凯 《农业工程》2017,7(4):191-193
2011年5—6月,对深圳市小叶榕榕管蓟马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市小叶榕榕管蓟马株受害率达92.55%,各区域存在一定差异,福田区最高,达98.82%,罗湖区相对较低,为76%;全市小叶榕榕管蓟马叶片受害率为46.25%,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罗湖区达57.65%,南山区最低,为30.33%;全市小叶榕榕管蓟马虫口密度为13.09头叶,福田区榕管蓟马虫口密度最大,达19.10头叶,南山区最低,为6.56头叶。根据调查结果和国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从植物检疫、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等方面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0.
为害彩色棉种植的虫害主要有:棉蚜、棉红蜘蛛、棉蚜、棉蓟马、棉铃虫等,如防治不及时将对棉花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