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林业   614篇
农学   166篇
基础科学   20篇
  53篇
综合类   2039篇
农作物   14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72篇
园艺   656篇
植物保护   79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减少烟草田化学药剂使用,提高烟叶品质等级,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因素为放蜂次数,共4次放蜂,设置50目防虫网笼罩的小棚4个,每棚单株接烟蚜量为100头,并放入1块烟蚜茧蜂蜂卡,调查放蜂次数对烟蚜数量、僵蚜数量、虫口减退率的影响,明确最佳放蜂次数.结果表明:随着放蜂次数的增加,1~2次放蜂的单株烟蚜数量持续增加,3~...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对茶足柄瘤蚜茧蜂滞育组与正常发育组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些滞育关联基因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等途径相关。借助KEGG数据库,共筛选出滞育期间401个与脂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在滞育期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涉及了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脂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除与脂质合成相关的脂肪酸合成酶、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基因上调表达外,与脂质分解相关的酶,如酯酶同样上调表达,可能与提高茶足柄瘤蚜茧蜂免疫力有关;与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抑制茶足柄瘤蚜茧蜂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13.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蜂的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雌蜂在整个生活史中未观察到再次交配;雄蜂可在首次交配后迅速进行再次交配,首次交配后1 h内的再次交配率为83.3%,62.5%的个体可在2 h内完成第3次交配,再次交配的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首次交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自身寿命及其配偶的寄生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配偶选择中,处女蜂倾向于接受有交配经历的雄蜂,多头雄蜂间存在竞争行为进而干扰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4.
采用单株蚜量比值法室内鉴定与RAPD、SCA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了西瓜品种‘黑皮’对瓜蚜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黑皮’和‘花绿’为亲本的杂交F1代对瓜蚜表现为抗性,自交F2代植株表型出现抗感性分离,抗蚜与感蚜植株分离比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并用筛选获得的RAPD标记WO4600和SCAR标记WO4-S530验证了4个抗蚜品种、4个感蚜品种和10个F2抗蚜单株、10个F2感蚜植株。结果以‘黑皮’为亲本的西瓜抗蚜性由单显性核基因控制且能稳定遗传,‘黑皮’‘绿美人’‘黑美人’和‘惠兰’品种对瓜蚜具有良好抗性,‘花绿’‘凤光’‘蕙宝’和‘甜美人’品种则易感蚜虫。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棉花花生间作田中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花生蚜(Aphis craccivora Koch.)对吡虫啉抗性的差异以及花生蚜对吡虫啉代谢抗性的机制,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类害虫,避免其对吡虫啉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集山东巨野和临清2个地区的棉花花生间作农田中的棉蚜和花生蚜,对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进行了吡虫啉的室内毒力测定;使用增效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胡椒基丁醚(Piperomyl butoxide, PBO)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3种增效剂进行了增效剂效果试验;并检测了2个地理种群和室内敏感品系花生蚜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3种解毒代谢酶的活性。【结果】临清和巨野2个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43.2倍和54.6倍;而花生蚜对吡虫啉则处于敏感或低水平抗性,2个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3.7倍和8.3倍。防治花生蚜的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巨野种群中,PBO、DEM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达到3.63、1.95,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在临清种群中,PBO对吡虫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达到3.05,而DEM和TPP不具有增效作用。对花生蚜的代谢酶活力测定发现,巨野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P450和GST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临清种群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和GS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而P450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结论】间作农田中2种蚜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较大,需要合理施药延缓抗药性的增强,同时推断P450和GST在花生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6.
中国长角蚜蝇属新种和新记录(双翅目:食蚜蝇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我国长角蚜蝇属Chrysotoxum Meigen一新种-黑刺长角蚜蝇Chrysotoxum nigricentivum Li et He,及8个新记录种:黄盾长角蚜蝇Chrysotoxum kozhevnikovi Smirnov、二带长角蚜蝇Ch.bicinctum(L.)、丽纹长角蚜蝇Ch.elegans Loew.梯长角蚜蝇Ch.tjanshanicum Peck、吉尔吉斯长角蚜蝇Ch.kirghizorum Peck、西伯利亚长角蚜蝇Ch.sibiricum Loew、土斑长角蚜蝇Ch.vernale Loew和金色长角蚜蝇Ch.baphrus Walker。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  相似文献   
117.
苹果黄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及混配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苹果黄蚜药剂敏感性变化及药剂混配的增效作用, 采用FA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 测定了苹果黄蚜在白天不同时间对杀虫剂啶虫脒、氟氯氰菊酯、马拉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性, 及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配对苹果黄蚜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苹果黄蚜在白天对所试药剂的敏感性呈规律性变化, 在9∶30am和4∶30pm对各药剂均出现敏感性高峰, 为喷药的最佳时间, 而在2∶30pm敏感性最低, 应减少在此时向区域内用药; 混配增效试验结果表明, 溴氰菊酯与马拉硫磷以有效成分1∶9, 吡虫啉与马拉硫磷以1∶10和1∶15, 啶虫脒与马拉硫磷以1∶10和1∶15混配对苹果黄蚜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8.
不同植物上桃蚜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卫星引物PCR方法分析了烟草、油菜、甘蓝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桃蚜Myzus persica(Sulzer)红、 绿两种体色生物型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①来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 近于不同体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两种生物型内个体之间比较,红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近 于绿色生物型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②来自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同一色型桃蚜个体中,其中同为十字花科 的甘蓝和油菜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之间的遗传关系近于来自茄科寄主烟草上的红色桃蚜或绿色桃蚜。 ③3种寄毛上的红色桃蚜和绿色桃蚜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但并不明显,处于连续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19.
我们都知道,能消灭害虫的昆虫统称天敌昆虫,天敌昆虫主要包括寄生性和捕食性两类.其主要种类为赤眼蜂、丽蚜小蜂、草蛉、瓢虫、中华螳螂、小花蝽、捕食螨等;可控制害虫的蜘蛛和捕食螨等节肢动物也属于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20.
麦蚜发生危害特点及小麦抗蚜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麦蚜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常年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超过30%。由于麦蚜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较短的生活周期,暴发频率较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在我国,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ane(F)]、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