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79篇
农学   682篇
基础科学   7篇
  82篇
综合类   1764篇
农作物   52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植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是进行作物品种选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油菜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杂交油菜秦油2号开始大面积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2.
刘世林 《种子世界》2002,(10):13-15
针对Polim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低温产生微量花粉影响制种质量的问题,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三系杂种的制种技术、环境气候条件对不育系微粉的影响和制种适宜气候条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三系杂交种子北制南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油菜生态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H90S具有原双隐性核不育材料(117AB)恢复源广、配盒和强、易选配强优势组合的优点,又有胸质不育三系材料(陕2A、PO1 imaCMS)不育株率高的特点,以异地播期试验探讨其育性变化、以微粉株自交及授粉结实率探讨微粉活力,结果表明,H90S在低温短日照下表现为不育,在高温长日下为可育,可以实现本地正季制种和异地夏季繁殖。各年份之间不育株自交结实率因当年气候而改变。微粉花朵授精结实率较低。该材料杂种优势强,选配的4个组合在预备试验中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0.5%-27.8%,在大区对比中比油研七号增产8.5%-12.3%。  相似文献   
14.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15.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卓油11号属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半冬性,子叶肾形,裂叶发达,顶叶较宽大,叶缘锯齿明显。株型较紧凑,较耐菌核病,角果中长,千粒重较大,具有高产、稳产、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杂交种制种隔离距离1 000 m以上,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先栽父本后栽母本,行比1∶3~4,栽培管理措施按照秋发高产标准进行;初花前及时、彻底拔除母本行中50%左右的可育株,并实行父本摘薹延长开花时间,人工赶粉或放蜂可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7.
淮油20号     
《乡村科技》2011,(8):7-7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K386×96108-6特征特性"淮油20号"为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油菜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缘锯齿形,2~3对裂叶,株型较紧凑;平均株高15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  相似文献   
18.
<正>油菜软腐病是一种普发、多发、易发的细菌性病害,广发于全国各油菜产区。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发病田块油菜产量就会损失15%~20%,严重的达50%以上,因此,种植者须对该病引起足够重视。1.发病症状油菜感染软腐病,初期在根茎和茎基部产生不定形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不断扩展,比健部微凹陷,表皮萎缩。病发至后期,叶柄、叶片、病根等龟裂、软腐,发出恶臭味,茎秆空洞化,仅  相似文献   
19.
20.
<正>育苗移栽缓解了油菜和前茬作物的季节矛盾,能适时早播,充分利用冬前光热条件,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壮苗利于越冬,保证菜苗生长平衡;合理密植,利于增产。经多年研究示范,形成了甘蓝型油菜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