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83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2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篇 |
农学 | 12篇 |
基础科学 | 395篇 |
838篇 | |
综合类 | 274篇 |
农作物 | 3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16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108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为了研究沙漠干旱区降雨对砂层非饱和带水分的贡献,该文对风积砂层水分入渗过程中的水分存在形式和运移机理进行了理论和力学分析。通过以触点水为主要储水单元的立方布局颗粒模型推导出水分入渗过程中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验证。物理和力学分析表明,砂颗粒表面很难形成较厚的薄膜水,砂层非饱和带水分大部分以触点水的形式存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分入渗的湿润深度与入渗水量和触点水湿润角有关。模型验证表明,水分入渗湿润深度的解析表达式在风积砂层入渗深度计算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触点水湿润角与砂颗粒粒径的函数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设定触点水湿润角为π/4时,比例常数为11.5。该研究可为干旱区农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3.
<正> 1 试验目的 通过模型试验,仿真模拟自然降雨对公路边坡的冲蚀及渗透等的破坏作用,评价和分析各种试验边坡条件下,不同边坡防护措施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土质边坡适合的防护措施、适宜的边坡比以及不同防护措施适合的边坡绿化方案。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不同容重红壤KCl溶液的水平一维入渗和氯离子运移特性,进行了室内水平一维入渗试验,入渗溶液为摩尔浓度0.1 mol/L的KCl溶液,试验土壤为红壤,土壤容重设定为1.20,1.25,1.30,1.35,1.40 g/cm3等5个不同的水平,试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对红壤土水分入渗和氯离子运移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随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入渗结束后,各土层含水量和氯离子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在相同入渗距离,红壤容重越大,氯离子含量越小,但相差不大;Philip入渗模型和Kostiakov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应不同红壤容重水平一维入渗的累积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R20.98),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中反映入渗特性的系数S和K均随红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说明累积入渗量与红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地区农作物的灌溉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5.
肥液浓度对单膜孔入渗NO-3-N运移特性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单膜孔肥液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入渗土壤NO-3-N浓度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土壤剖面NO-3-N浓度最大值越大,相同深度处土壤NO-3-N浓度也越大。肥液入渗土壤NO-3-N浓度分布特征与湿润体深度符合分段函数模型。供水入渗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浓度最大值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再分布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继续增大,而NO-3-N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6.
大孔隙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不同粒径砂石和大孔隙域模具模拟同一深度、不同有效面孔隙度,在特制试验装置中研究积水条件下大孔隙流的三维运移行为。结果表明:湿润峰平齐且稳定的转折时间和有效面孔隙度相关性较高;不同有效面孔隙度条件下累积入渗量符合Kostiakov模型但其参数是有效面孔隙度的函数;大孔隙的连通性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优先入渗起主导作用;大孔隙的存在导致大孔隙中心特征剖面湿润面积发生典型变化,给出了大孔隙中心特征剖面湿润面积增量的定量概念及其与有效面孔隙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57.
工程堆积体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对降雨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降雨对工程堆积体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及野外双环入渗方法,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堆积体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在不同降雨条件和坡位有较大差异,不同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下的土壤容重大小表现为干旱(Ⅰ)小雨(Ⅱ)中雨(Ⅲ)大雨(Ⅳ);不同坡位工程堆积体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大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不同降雨条件下,初始入渗速率大小表现为干旱(Ⅰ)小雨(Ⅱ)大雨(Ⅳ)中雨(Ⅲ),其大小依次为8.91,5.52,3.96,3.25mm/min;稳定入渗率大小表现为干旱(Ⅰ)中雨(Ⅲ)小雨(Ⅱ)大雨(Ⅳ),其大小依次为4.40,1.45,1.32,0.53mm/min。不同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下的最大有效库容大小表现为大雨(Ⅳ)小雨(Ⅱ)干旱(Ⅰ)中雨(Ⅲ),其大小依次为469.03,402.48,378.11,321.88t/hm2,中雨(Ⅲ)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在各坡位的田间持水量最大。工程堆积体的持水能力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入渗性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堆积体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59.
农膜残留对砂壤土和砂土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设置5个不同残膜量(0、50、100、200、400 kg/hm~2)处理,研究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和砂土水分入渗湿润锋、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土壤累积蒸发量和蒸发速率的影响,并评价了主要土壤入渗、蒸发模型在农膜残留土壤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残膜量增多,砂壤土和砂土入渗速率变慢,土壤湿润锋运移相同距离所需时间均显著增加,其中运移30 cm时,砂壤土残膜量400 kg/hm~2处理(SL5)比无残膜处理(SL1)运移时间增加了27.56%;相同入渗时间内累积入渗量随残膜量增加均显著减小(P0.05),入渗结束后SL5处理比SL1处理累积入渗量减小了52.01 m L(23.12%);残膜量增加导致蒸发速率、累积蒸发量都显著减小(P0.05),蒸发结束后SL5处理比SL1处理累积蒸发量减小了30.63%,且不同残膜量对砂壤土的影响大于砂土。对4个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Kostiakov和Philip入渗模型均能较好模拟残膜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其中Philip入渗模型拟合精度高于Kostiakov入渗模型,且对砂土中农膜残留下的土壤水分入渗模拟效果更好;Black蒸发模型随着残膜量增加拟合精度下降,而Rose蒸发模型受残膜量的影响较小,更适合于农膜残留土壤累积蒸发量估算。 相似文献
60.
为恢复官厅水库库区植被提供科学依据,在官厅库区妫水河流域内延庆县大榆树镇上辛庄小流域试验区,进行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积水入渗试验,并用4种入渗公式进行了拟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入渗规律,并对采用考斯恰可夫、Horton、通用经验公式以及Philip入渗模型时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