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林业   82篇
农学   140篇
基础科学   567篇
  254篇
综合类   1066篇
农作物   102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62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8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8篇
  1952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田间灌水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小麦套种向日葵是河套灌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模式之一。针对河套灌区目前典型种植结构以及地下水位埋深比较浅的独特情况,应用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和SPAC系统理论知识,定量分析计算作物生长季节大气水、土壤水、灌溉水、作物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换关系;同时应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及套种模式作物系数计算方法,对作物实际腾发量进行计算;最后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对田间灌溉水有效性进行评价,为河套灌区灌溉制度改进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研究地面灌溉反馈控制技术,加强对灌溉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是当前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重点所在。该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农民实际灌水经验,提出3种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即田面最小灌水深度大于0时关口,入渗最小的1/4区域的平均灌水深度等于灌溉需水量时关口,田面最小灌水深度等于灌溉需水量时关口),并借助灌溉模拟模型以确定关口时间,从而控制灌溉水量。将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不同土质、地形、畦长、入畦单宽流量下灌溉性能指标值对3种灌水深度控制目标的响应关系,确定不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下适宜的灌水深度控制目标。结果表明,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对灌溉性能指标值的影响程度受畦长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田面坡度和土质、再后是田面平整精度,入畦流量的影响不明显。砂壤和黏壤土质下畦长为50 m时,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取入渗最小的1/4区域的平均灌水深度等于灌溉需水量时关口最佳;畦长为100 m时,零坡度下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取田面最小灌水深度大于0时关口最佳,有坡度下取入渗最小的1/4区域的平均灌水深度等于灌溉需水量时关口最佳;畦长为150 m时,除黏壤土有坡度田面平整精度好的情况采用入渗最小的1/4区域的平均灌水深度等于灌溉需水量时关口最佳外,其他建议采用田面最小灌水深度大于0时关口。研究成果为畦灌反馈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3.
水、磷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紫花苜蓿作为畜牧业生产中最主要的优质绿色饲料,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一种需水需肥较多的作物。如何从技术方面提高单位面积苜蓿产量,实现苜蓿高产栽培是科学研究人员及生产者研究的重点。北京市东南部接壤的蓟县、宝坻及南部接壤的廊坊、武清等地区,是北京市在生态和环境优先发展原则下畜牧养殖业外移的重要承接区域,苜蓿在当地种植缺乏科学指导,年干重产量仅为7500~10000 kg/hm2,盐碱地年产量更低,为4500~6000 kg/hm2。本研究通过苜蓿水肥试验确立紫花苜蓿达到高产的最佳磷肥施用水平和灌水量,为京南地区苜蓿高产及水肥的高效利用提供可借鉴的水肥管理技术。【方法】实验在低磷砂壤土条件下进行,选用紫花苜蓿中苜2号品种,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以及返青后及第1、2茬刈割后灌水且每次灌水25 mm (W1)、50 mm (W2)、75 mm (W3)4个灌水处理;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不施磷(F0)、施P2O5 105 kg/hm2(F1)、210 kg/hm2(F2)3个施磷量处理,研究了灌水和施磷对紫花苜蓿产量、水分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灌水对1、2茬苜蓿产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对3、4茬及全年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施磷肥对第3茬苜蓿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第1、2、4茬及全年苜蓿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2)灌水和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的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苜蓿的水分利用率逐渐增大,说明施磷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苜蓿的磷肥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当的增加灌水量可以提高苜蓿的磷肥利用效率。【结论】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等指标,最优试验处理为每次灌水量50 mm,施P2O5 210 kg/hm2,其次为每次灌水量25 mm, 施P2O5 210 kg/hm2。  相似文献   
124.
利用地下水模型模拟分析灌区适宜井渠灌水比例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为了获取泾惠渠灌区适宜井渠灌水比例,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节水方案,该文综合应用ArcGIS和PMWIN地下水模拟软件建立了灌区的地下水分布模拟模型,根据灌区历年农业用水实际情况设定了10种灌溉情景模拟灌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通过地下水模型分析研究了灌区井渠灌水比例。利用VB程序语言改写EVT蒸发蒸腾子程序包,使其能模拟非线性蒸发,潜水蒸发量计算精度得到较大改进。研究表明:1)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在3.7~4.1亿m3,井渠灌水比例控制在0.35~0.55,基本可以保持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2)渠首有效灌溉引水量在1.5~2.0亿m3,井渠灌水比例控制在0.5~0.7,也能实现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3)目前井渠灌水比例在0.9~1.2,已引起灌区地下水超采。建议井渠灌水比例控制在0.5~0.7,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增加水价财政补贴、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5.
《农业信息探索》2008,(7):38-38
在炎热的夏季,作物一旦遇上异常高温,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引起所谓的“高温热害”。1.应以水降温。夏秋高温季节,适时灌水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使气温降低1.3℃,从而减轻高温对作物花器和光合器官的直接损害;在早稻灌浆期遇到35℃左右的高温天气时,应及时向田间灌水,夜间排出,可避免或减轻“高温逼熟”;  相似文献   
126.
细小泥沙粒径对迷宫流道灌水器堵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为探明细小泥沙粒径对迷宫流道灌水器抗堵塞性能的影响,该文以内镶片式斜齿形迷宫流道灌水器为研究对象,应用类短周期堵塞测验方法对8种粒径小于0.1 mm的泥沙颗粒进行浑水测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泥沙粒径和含沙量对灌水器堵塞的影响,探讨引起灌水器发生堵塞时的敏感粒径范围与含沙量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0.1 mm的细小颗粒,含沙量是引起灌水器堵塞的主要原因,当浑水含沙量水平大于1.25 g/L时,影响尤其显著,呈正相关关系;粒径对堵塞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递增或递减,堵塞发生的敏感粒径范围在0.03~0.04 mm之间。试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含沙水源滴灌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7.
为了寻求合理的节水省时畦宽,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水源,在1990、1991年试验和实践的基础上,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对大城县农田畦田规格进行了分析,求出了合理畦宽,并从灌水持续时间、用电量、提水量等方面对合理畦宽的节水、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8.
刘东  付强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164-168
近年来,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低湿地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动态平衡急需恢复。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对实测逐月降水资料进行消噪、差分和标准化处理,建立了逐月降水量季节性时序预测模型,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该模型揭示了区域逐月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为853农场乃至整个三江平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制定水稻灌溉制度以及地下水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9.
土壤入渗参数、田面糙率、坡度等自然要素是畦灌方案设计的基础参数,其变异性是导致灌水质量远低于预期的重要原因。为揭示畦田自然要素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灌水质量的影响,该研究在11组畦田上开展了4 a畦灌观测试验,通过实测数据全面研究了灌前自然要素的畦内空间变异性、畦间空间变异性和年际时间变异性,并结合WinSRFR地面灌溉模型,模拟分析了自然要素时空变异性对畦灌水流运动过程及灌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畦灌灌水质量影响最大的3个自然要素依次是入渗系数、入渗指数和糙率,三者空间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1.00%、4.05%和7.94%,时间变异系数平均值是分别为26.87%、7.73%和21.86%。畦田自然要素变差导致灌水质量整体下降,自然要素的时间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大于其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入渗参数和糙率的变异性对畦田后半段的水流消退过程影响较大,忽视其年际时间变异性会加大畦尾积水风险。该研究结果可为畦灌方案设计提供指导,为精细地面灌溉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0.
沟灌是中耕作物常采用的灌水技术,但灌水质量不高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沟灌灌水质量,该研究以在陕西省关中平原进行的45组沟灌试验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方法,量化比较了3种沟灌管理参数优化策略(策略1:仅对灌水时间优化;策略2:仅对入沟流量优化;策略3:同时对入沟流量与灌水时间优化)对灌水质量的提升效果,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