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97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2篇
  88篇
综合类   299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荔波喀斯特林下金线莲种植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荔波县历史气象资料,对比金线莲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探讨该地区的喀斯特林下对金线莲栽培的适宜性。结果表明荔波县气候因子能满足金线莲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在喀斯特林下可以培育出药性好、药物产量高的优良金线莲植物品种,建议在当地推广种植金线莲。  相似文献   
92.
中国东北部典型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东北林区典型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为对象,探讨功能性状沿地理梯度的变化格局及其成因,为科学预测典型树种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标准化主轴回归法检验树高、比叶面积、木质密度3个性状的种内关联性;采取偏相关分析法计算功能性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树高、比叶面积和木质密度3个性状在种内没有显著的关联性。植物性状的地理分布格局随树种而变化,白桦、水曲柳、色木槭的树高随经度增加而减小;山杨、水曲柳和色木槭的树高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高随海拔增加而增大。白桦和山杨的比叶面积随经度增加而减小,水曲柳和色木槭的比叶面积随经度增加而增大;白桦、山杨、水曲柳的比叶面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色木槭的木质密度随经度增加而增大;蒙古栎的木质密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植物性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显示,白桦的树高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红松的树高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白桦的比叶面积与年降水量显著负相关,蒙古栎、山杨和水曲柳的比叶面积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蒙古栎的木质密度与年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色木槭的木质密度则与年均温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功能性状地理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机制随着树种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树高和比叶面积分别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木质密度相对稳定,受气候因子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
目的植物含碳率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精确测定含碳率及其影响因子有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的预测准确率。方法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成熟林固定样地内红松为研究对象,获取冷冻干燥、自然干燥和烘干干燥3种处理方式下的红松茎干连年含碳率,对比分析3种处理方式下不同径级红松含碳率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自然干燥含碳率波动较大,因此本文的挥发性碳贡献由冷冻干燥含碳率和烘干干燥含碳率来量化。通过比较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差异与稳定性,并构建挥发性碳贡献与气候因子和生长量等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挥发性碳贡献的主要因子。结果(1) 不同干燥方式仅对大径级红松的含碳率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P < 0.05),而3种干燥方式下小径级红松含碳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一定阶段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较大径级波动更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分别为24.46%和0.03%,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则为9.72%和1.18%,同时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3)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主要受到冬季温度的影响,其中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仅与当年12月的温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 < 0.05),而大径级红松则与上一年12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4)当年1月降水对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用(P < 0.05),而当年6月的干旱指数对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用(P < 0.05)。推测挥发性碳可能与树木非生长季的生理活动有关。结论在评价森林碳储量时要考虑挥发性碳贡献,同时不能忽视径级差异的影响及挥发性碳的时间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不同特征林分碳储量的精确估算。   相似文献   
94.
生态工程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演变规律,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该地区植被变化的驱动力,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IMMS NDVI和MODIS NDVI建立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改进的人类残差等分析方法,以NDVI为指标,辅助土地利用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90—2015年期间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①在1990到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NDVI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其中2000年以后NDVI上升速率较快;②2000年以后,黄土高原植被NDVI迅速上升,上升区域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1.90%,其中NDVI显著上升面积比为65.78%;③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面积总体表现为增加,且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入;④人类活动促使的植被恢复区域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1.7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和北部、甘肃和宁夏的南部,以及陕西和山西的中部地区。[结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面积持续增加,且植被生长状况持续变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人类共同影响,其中人类影响的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95.
96.
气候因子与奶牛产奶量的相关分析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的产乳量与2~5 d前的气象密切相关,不同地区气候影响的程度不同,为了探讨天水地区气候因子与奶牛产奶量的相关分析,我们利用3个月时间,调查了2000年至2002年3年时间母牛分娩月份与其305 d产奶量,查阅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为进一步缓解奶牛应激反应,提高奶牛单产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97.
果树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不重视病虫发生预测 果园生态系是由许多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组成,是动态的。病菌的传播、侵染和害虫的发生期,因受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子的影响,每年的发生期也都不一致,这就要求果园管理者必须掌握害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监测技术,准确适时地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发生动态监测,按照病虫发生的经济阈值进行防治。然而,在我国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病虫发生动态监测和测报工作,还没有引起果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8.
陈爱京  肖继东  曹孟磊 《草业科学》2016,33(8):1502-1508
利用2006-2014年主要生长季(5-9月)的MODIS遥感数据,分析了2006-2014年的年平均NDVI和生长季月NDVI变化规律。同时,收集整理同期伊犁河谷地区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并对NDVI与当月、2个月滑动、3个月滑动和5个月滑动的平均气温、降水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DVI与气温、降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NDVI受当月平均气温的影响最大;NDVI与当月降水和滑动平均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好,但3个月滑动平均降水对NDVI的影响最大,并且通过了0.01的极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9.
谭新跃 《种子》1999,(6):62-62
主要对温度、湿度和风力三人子对辣椒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湿度和风速三个气候因子对结实率都有影响,其中温度的以20-25℃的结实率最好。湿度以60%-70%的结实最好。弱风或微风的气候结实率最好。  相似文献   
100.
生态因子在马铃薯甲虫地理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忆冰  翟图娜 《植物检疫》1999,13(5):257-262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通过探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地理分布与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马铃薯甲虫地理分布主要是由气候和寄主综合作用决定的,热量因子决定了该虫在纬度上的分布,寄主在其南界形成中起一定作用,而滞育是其适应气候和寄主季节性变化的最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