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1篇
  免费   768篇
  国内免费   1130篇
林业   1683篇
农学   1665篇
基础科学   529篇
  2377篇
综合类   10905篇
农作物   1402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1286篇
园艺   2400篇
植物保护   693篇
  2024年   223篇
  2023年   708篇
  2022年   826篇
  2021年   835篇
  2020年   735篇
  2019年   747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686篇
  2016年   658篇
  2015年   746篇
  2014年   1051篇
  2013年   1009篇
  2012年   1311篇
  2011年   1263篇
  2010年   1173篇
  2009年   1224篇
  2008年   1214篇
  2007年   1063篇
  2006年   990篇
  2005年   944篇
  2004年   667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302篇
  1997年   230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232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50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65年   12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2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4篇
  1953年   8篇
  195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目的】  华北平原夏玉米高效生产不仅取决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也依赖于高效的机械粒收。本研究探讨了密度与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收获期籽粒水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以玉米‘京农科72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密度:7.5×104株/hm2 (D7.5)和9.0×104株/hm2 (D9.0),副区设置5个施氮(N)水平:0、180、240、300和360 kg/hm2 (分别表示为N0、N180、N240、N300和N360)。测定了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玉米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农学利用效率(AEN)。  【结果】  与D7.5相比,D9.0处理V6和R1期LAI和DM分别提高5.0%~26.3%和3.7%~34.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提高0.35~1.33 g/(100-grain·d),灌浆速率最大时日期(Tmax)提前4.4 天但灌浆持续期缩短6.9~12.2天,穗粒数减少15.0~51.3粒,实现增产2.4%~28.3%,达7.36×103~12.22×103 kg/hm2;PPFN和AEN分别显著提高10.1%~17.2%和72.0%~94.4%。与N0相比,夏玉米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施氮处理LAI和DM分别提高3.5%~171.3%和5.0%~177.7%;N240~N360水平Gmax达峰值1.33~1.39 g/(100-grain·d),施氮处理Tmax提前4.1~4.6天,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max)提高5.7%~9.4%;百粒重提高0.5%~18.4%,穗粒数显著增加62.8~79.2粒,产量提高3.2%~115.7%,达10.10×103~11.33×103 kg/hm2。在D7.5和D9.0下,随施氮量增加夏玉米PFPN、AEN分别显著降低24.2%~46.6%和21.2%~43.1%、21.1%~32.5%和13.0%~32.9%。  【结论】  较高的夏玉米密度可以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降低籽粒含水量至15.4%~24.8%,满足籽粒机收的要求。施氮量控制在180~240 kg/hm2,可进一步降低籽粒收获时的含水量,提高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实现产量稳定在10.5×103~11.2×103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高达47.0~59.7和27.6~30.9 kg/kg。因此,机收夏玉米适宜的密度为9.0×104株/hm2,施氮水平为180~240 kg/hm2。  相似文献   
902.
  【目的】  水稻土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与铁锰氧化物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紫云英还田对水稻土团聚体组成以及各粒径团聚体中铁锰形态的影响,以揭示紫云英还田与氮肥减施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机制。  【方法】  田间试验于2015年在湖北荆州进行,供试土壤为长江冲积物发育的水稻土。设置不施氮肥(CK)、紫云英种植还田(MV)、60%氮肥(N60%)、100%氮肥(N100%)、紫云英种植还田+60%氮肥(MV+N60%)、紫云英种植还田+100%氮肥(MV+N100%) 6个处理。于2019年,采样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各粒径团聚体中不同形态的铁锰含量。  【结果】  施肥有效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以MV+N60%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比CK处理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49.8%,微团聚体含量减少了71.0%,有效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大团聚体中各形态铁锰含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在>5 mm团聚体中,除游离锰外其余形态的铁锰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MWD)或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相关(r=0.474~0.704),游离铁和非晶质铁与MWD和GMD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游离铁和非晶质铁是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紫云英还田与氮肥减施有利于游离铁和非晶质铁在大团聚体中的富集,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进而改变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3.
烤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连作障碍已成为限制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长期连作及强还原土壤灭菌处理(RSD)对烤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为缓解烤烟连作障碍提供理论基础。选取烤烟连作 3、5和 7年根际土壤分析理化性质和真菌群落演替规律。选取烤烟连作 3年样地实施强还原土壤灭菌处理(RSD),与未处理(3年)对比,以此评价 RSD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连作处理显著降低烤烟根际土壤 pH及总碳和总氮的含量,RSD处理较未处理(3年)显著提升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含量。(2)测序结果表明,连作处理显著促进真菌群落 Alpha多样性,主坐标轴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连作处理显著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真菌群落相对丰度的变化及 FUNGuild数据库比对结果表明,连作处理促使病原菌丰度增加。(3)与未处理(3年)相比,RSD处理显著降低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病原菌丰度。(4)相关性热图分析表明病原菌相对丰度与 pH、总碳和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长期连作烤烟导致根际土壤质量退化,造成病原菌增多;RSD处理对连作土壤的质量和真菌群落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04.
利用双因素随机试验研究在玉米3个生育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水分胁迫对2个品种玉米根际土中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群落结构及酶活性(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即在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下分别种植2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农华101”)。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3个生育期根际土中革兰氏阴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以及成熟期的普通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丰度,并提高了微生物的均匀度,使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灌浆期根际土中脱氢酶活性、成熟期的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的蔗糖酶活性。灌浆期,“农华101”比“郑单958”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和脱氢酶活性高,但其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却较低。水分与品种的交互作用仅对灌浆期根际土中放线菌丰度、灌浆期和成熟期的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和3个生育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05.
根际微生物是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中连接土壤-植物的重要枢纽,不仅影响着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而且对植物地下部分的代谢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客观反映研究趋势,采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Rhizosphere microbes”、“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和 “根际微生物”为  相似文献   
906.
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氮和减氮2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氮处理下设置不喷施、3或8叶期小剂量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3或8叶期大剂量喷施(3.6 kg/hm2)等5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下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氮肥减施后氮素累积量明显降低,但子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提高5.6%。与不喷施相比,3叶期喷施显著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子粒氮素分配比例在8叶期小剂量喷施下最高为61.39%,8叶期喷施显著提高了营养器官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穗行粒数,正常氮下3叶期小剂量喷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1.87 t/hm2。氮肥减施小剂量喷施下的产量与正常氮不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夏玉米生产中,氮肥减施20%下3或8叶期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能够维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07.
为建立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效施肥模式与技术,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以43%树脂包膜缓释氮肥(PCU,含氮43%)和尿素(U,含氮46%)为氮肥,设置“一次性基施”(A)与“一基一追”(B)2种施肥模式,共形成10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A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20%尿素基施(A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40%尿素基施(A3)、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返青期追施(B1)、8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20%尿素拔节期追施(B2)、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返青期追施(B3)、60%树脂包膜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B4)等7个施肥处理,分析了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SPAD值、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模式处理(A1~A3)的小麦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施肥(CK,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B1~B4)的产量显著高于CK,泰州与扬州两地分别平均增产 5.77%和5.64%,其中B4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8 796.80和7 848.18 kg·hm-2,分别比CK高8.30%和 9.05%;与CK相比,“一基一追”两次施肥模式处理的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乳熟期旗叶SPAD值、全生育期吸氮总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净效益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施肥处理中,B4处理氮素各利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氮素积累总量及经济净效益平均达到266.83 kg·hm-2和11 992.96元·hm-2。综上,“60%树脂包膜[JP3]缓释氮肥基施+40%尿素拔节期追施”是稻茬迟播小麦树脂包膜缓释氮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08.
施氮量对津原E2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津原E2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该品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结实率降低,粒长、宽、厚降低,但当施氮量达到240 kg/hm2以后,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碘蓝值和透过率变化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淀粉RVA图谱分析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均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崩解值和消减值也逐渐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9.
<正>固氮菌微生物肥料在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抑制农作物对硝态氮,重金属,农药的吸收,净化和修复土壤,降低农作物病害发生,促进农作物秸秆和城市垃圾的腐熟利用,保护环境,以及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已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在面临环境污染等压力下,为了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是一条必由之路,近年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观点。1试验示范推广情况  相似文献   
910.
陈新独创"旺根技术"能促使植物根系发达,移栽田间后保持强盛生长力,提前投产。测定儋州基地旺根技术培育的沉香、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苗木的树高和地径等指标,结果表明,移栽1.5年的沉香和花梨木的平均地径分别达到(5.84±1.43)cm和(4.04±0.64)cm;而移栽2.5年的沉香、花梨木和斯里兰卡橄榄,平均地径分别为(12.10±1.89)cm,(9.37±1.05)cm和(15.26±3.18)cm,均已开花结果,且硕果累累。此外,旺根植物间隔3个月的平均地径增大明显,沉香为1.0 cm,花梨木为0.7 cm,斯里兰卡橄榄为1.44 cm,比传统苗木的生长速度提升数倍。该技术为作物超高产研究提供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