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5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977篇
林业   1364篇
农学   1084篇
基础科学   1198篇
  4363篇
综合类   14720篇
农作物   705篇
水产渔业   1148篇
畜牧兽医   4775篇
园艺   1919篇
植物保护   489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638篇
  2022年   813篇
  2021年   828篇
  2020年   782篇
  2019年   1003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862篇
  2016年   1001篇
  2015年   1116篇
  2014年   1865篇
  2013年   1844篇
  2012年   2130篇
  2011年   2071篇
  2010年   2081篇
  2009年   2012篇
  2008年   2071篇
  2007年   1764篇
  2006年   1707篇
  2005年   1380篇
  2004年   912篇
  2003年   755篇
  2002年   687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279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93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长期翻耕与免耕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 cm、10~20 cm、…、90~100 cm)采集免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下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土壤结构与有机碳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加深,0.5~2.0 mm和大于2.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免耕更利于提高大粒级团聚体(0.5 mm)的含量,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作用深度在50 cm以上。(2)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免耕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3)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大粒级团聚体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免耕更利于0~40 cm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常规耕作相比,除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外,免耕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4)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于2.0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在0~100 cm土层均低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在0~20 cm、30~40 cm和90~100 cm土层,免耕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贡献率均高于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962.
基于地统计学的土壤重金属分布与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获得大量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经典统计学和普通克里格法(OK)对采样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指示克里格法(IK)和多变量指示克里格法(MVIK)绘制了各项重金属元素污染风险和土壤污染综合风险概率图。结果表明:岩溶地貌区土壤重金属As、Cd、Cr、Cu、Pb、Hg、Ni和Zn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岩溶地貌区,各项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它们存在很大的同源性和复合关系;受岩性、成土母质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各项重金属元素(除Cu元素外)都具有强烈的空间变异性,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值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北部的岩溶地貌区,低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非岩溶地貌区;采样区域存在As、Cd、Cu、Hg、Ni和Zn等重金属污染风险,其风险概率分别为0.326、0.805、0.185、0.192、0.267和0.270,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风险概率为0.335。  相似文献   
963.
农业环境研究及国际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攀升,而农业环境问题及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首先对农业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污染趋势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在对农业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形成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概述了世界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4.
增施不同有机物质对烤烟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南阳市烤烟为试材,采用GC/MS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常规措施(CK)下增施不同的有机物质对烤烟化学成分和主要中性香气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措施相比,增施豆制品处理烟叶中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提高幅度较大,芝麻制品处理增幅相对较小,且各处理之间其他成分差异不大;增施不同的有机物质均能增加烟叶中的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其中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等各类致香物质含量在各个处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增施有机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烟叶化学成分之间的协调性,提高了烟叶的香气质量;增施的有机物质种类不同,其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增施发酵后的豆浆的2个处理最好,其次是增施豆糁,增施芝麻和香油的2个处理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965.
随着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污水灌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污水中的氮既是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重要的污染物质,其运移的机理、影响因素等问题,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概述了氮素转化和运移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运移规律和模型的研究进展,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6.
综述了有机磷农药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有机磷降解菌的来源、种类、降解途径、基因定位及其工程菌的构建,客观地分析了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此外,讨论了苏云金杆菌在农药污染的微生物修复领域的潜在的应用前景,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67.
娄伟平  吴睿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316-321
本文目的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江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性。通过对江南花生种植进行地膜覆盖和生长中后期灌溉的田间试验表明,地膜覆盖在花生生长前期增温保墒,生育期明显提前,个体生长发育良好,生长后期降温保墒,提高经济性状。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的增产率为58.4%,降温保墒的增产率为62.2%。在6月20日后采用灌溉处理,夏季高温干旱明显的2007年,旱地露地和覆膜、稻田露地产量比对照分别高出64.6%、37.2%、50.5%,稻田覆膜因土壤水分过多比对照减产40.2%。因此,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及时灌溉能促进旱地栽培、稻田露地栽培花生生长和增产。降水过多会道导致稻田覆膜栽培花生减产,如果气象部门预报夏季降水偏多以连阴雨天气为主,应及时除去稻田地膜。  相似文献   
968.
施用膨润土对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田间条件下砂滤管试验,研究了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及有机物料对砂土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膨润土和有机物料能显著地提高砂土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用膨润土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是,说明在施用同样有机物料的前提下,施用膨润土可有显著提高砂土土壤有机含量。  相似文献   
969.
为了研究生物有机复合肥在农业上的增产效果及其开发利用价值,于2006--200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禽畜粪肥为原料接种功能微生物发酵,配以氮、磷、钾化肥制成的生物有机复合肥与等养分的化肥相比,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更为显著。同时该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970.
油液污染颗粒引起的齿轮泵劣化失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马彪  张赛飞  颜煜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2):316-321,327
综合传动系统油液污染度较高,污染颗粒磨损极易引发齿轮泵流量劣化。基于齿轮泵流量劣化机理,从颗粒破碎的微观角度建立了端面间隙泄漏通道的污染颗粒破碎模型,确定了颗粒破碎常数与泄漏因子的取值。在此基础上推导齿轮泵流量劣化模型,建立了污染颗粒质量与磨损参数的线性关系,并分析了污染颗粒浓度、齿轮泵结构参数等影响因素。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齿轮泵流量劣化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颗粒破碎、磨屑生成等污染磨损过程,并从理论角度提出齿轮泵污染耐受度的估算方法。该模型对于综合传动液压润滑系统设计与污染控制研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