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68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8篇
  10篇
综合类   415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文章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最后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延长米蛾卵及广赤眼蜂产品的保质期,本文研究了米蛾卵和广赤眼蜂在不同温度下及冷藏不同天数后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7℃是保存米蛾卵和广赤眼蜂的适宜温度;广赤眼蜂在7℃条件下冷藏后,其羽化率与CK(89.07%)相比,冷藏7 d、14 d、21 d和28 d的羽化率分别为90.36%、81.17%、59.48%和33.86%;米蛾卵在7℃条件下冷藏后,繁育的广赤眼蜂的羽化率与CK(87.58%)相比,冷藏7 d、14 d、21 d和28 d的羽化率分别为85.43%、82.40%、52.64%和43.08%。冷藏对广赤眼蜂的羽化历期、发育状况无显著影响,对雌雄性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杨华 《山西果树》2009,(4):54-55
赤眼蜂可利用头部嗅觉器寻找卷叶虫卵,用尾部产卵器将卵产在害虫卵内.利用卵内营养发育,这样就把害虫消灭在卵期,达到防虫的目的。最好的防治时期是使赤眼蜂的蛹羽化高峰期与卷叶虫产卵高峰期相遇。放峰时间根据观察卷叶虫化蛹进度来确定,一般在见到卷叶虫蛹后,每天观察,当化蛹率达到20%~30%时,往后推10d(天)即是最佳放蜂时间;或是在各代卷叶虫发生期,  相似文献   
15.
暗黑赤眼蜂是一类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寄生蜂。本文通过对林间蜂种的采集、中间寄主的饲料配制及饲养、室内人工扩繁等繁殖技术进行了描述。使用本技术饲养米蛾可以使米蛾发育更整齐,产卵量更高,繁殖倍数达45倍以上,符合规模化饲养的要求。以大试管扩繁暗黑赤眼蜂可使寄生率达90%以上,寄生率指标达到了一级产品的标准。研究结果为暗黑赤眼蜂的繁殖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桃蛀螟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的为害直接降低了玉米产量和品质,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其幼虫钻蛀为害的特性以及化学防治的弊端使其防治难度增加。为了更好的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桃蛀螟,我们对广泛用于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的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11个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寄主选择性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对桃蛀螟卵寄生效果好的赤眼蜂品系。结果表明,寄生24 h后,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和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单头雌蜂在选择性试验中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卵粒数分别为14.35、15.05、14.65和13.45粒,非选择试验中为15.8、16.1、13.8和13.1粒,均对桃蛀螟卵均有较好的寄生能力;各品系赤眼蜂后代的羽化率保持在93.64%~98.37%,雌性比也表现较好,在73.10%~89.39%,后代出蜂数介于13.18~18.40。综合来看,玉米螟赤眼蜂So和Zo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Sd和Xd品系可以作为防治桃蛀螟的候选赤眼蜂用于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颜色放蜂球在日晒条件下对球内温度及螟黄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3种不同颜色放蜂球在不同气温下日晒或蔗林遮阴对球内温度的影响,在31℃高温日晒下球内温度和赤眼蜂羽化率变化,及放蜂球颜色对其球内羽化蜂出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直晒下棕色放蜂球内温度最高,其次是红色球和白色球,球内温度均大于环境温度,在23℃~31℃的气温下日晒,球外气温均未超过38℃,球内温度5~10 min后急剧上升;白色、红色、棕色放蜂球内温度分别比球外温度高0℃~11.2℃、1℃~12.5℃、1.5℃~20.2℃。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日晒时气温、放蜂球颜色及日晒时间对放蜂球内温度均具有显著影响。蔗田遮阴下白色、红色放蜂球的球内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不显著。3种颜色放蜂球在31℃下日晒5 min,球内温度可升至45℃以上,但球内赤眼蜂的羽化率与26℃室内的球内赤眼蜂羽化率相比无显著差异;日晒超过10min时,红色、棕色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低于白色球的,日晒超过30 min后球内赤眼蜂羽化率显著降低;直晒超过60 min,放蜂球内的赤眼蜂羽化率为0;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高温直晒时间与放蜂球颜色对球内赤眼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十字花科蔬菜间作甜玉米、黑光灯诱虫育蜂笼这2种田间保护增殖措施,探讨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以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nunatoidea baar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nella种群数量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地间作甜玉米使得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有明显的提高,为4.62%~11.47%;黑光灯诱虫育蜂笼的设立对田间小菜蛾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起到了良好的增殖作用,自2002年4月初到6月底,诱集小菜蛾产卵127300粒,培育卷蛾分索赤眼蜂10万多头.在育蜂笼设立初期,笼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为87.34%,距笼5m之外其寄生率急剧下降,其有效扩散范围不超过20m.2个月后的调查表明,赤眼蜂可逐步扩散到离育蜂笼30m处,各调查点之间寄生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距笼25m范围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维持在50%以上,有效地抑制了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载球孢白僵菌松毛虫赤眼蜂能够显著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果,为了明确其对亚洲玉米螟卵期及幼虫期可持续防控的作用机理,采用松毛虫赤眼蜂吸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进行赤眼蜂载菌情况,以及亚洲玉米螟卵和幼虫的寄生、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羽化后能够吸附柞蚕卵表面粘附的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将其携带至亚洲玉米螟卵块表面,并吸附于未被赤眼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卵孵化的幼虫体表,实现侵染并致死,幼虫带菌率达60.00%,网室内杀虫生物测定僵虫率达27.00%。本研究表明,载菌赤眼蜂在提高杀虫效率的同时实现害虫可持续防控,该方法为其他载菌天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