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6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林业   369篇
农学   307篇
基础科学   33篇
  59篇
综合类   2295篇
农作物   336篇
水产渔业   564篇
畜牧兽医   323篇
园艺   719篇
植物保护   53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7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1.
苹果早期落叶病,主要包括褐斑病、灰斑病、圆斑病和斑点病。 一、症状 (一)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为害苹果树的叶片,有时果实亦能受害。病斑褐色,边缘绿色不整齐,故又有绿缘褐斑病之称,病斑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2.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桃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新梢。叶片初发病时为水渍状小斑点,扩大后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严重时数斑融合形成焦枯状大斑,病斑多时,病叶早期脱落。一般4月中旬展叶后即开始发病,7~8月份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防治措施为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②随时清除病叶,结合整枝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相似文献   
84.
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Horafall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新型杀菌剂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得到8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的EC。值。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中烯唑醇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其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883和1.8858E+1。其次是速克灵和百菌清,它们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和相应EC50值分别为0.996、0.974和9.1643E+1、9.2918E+1春雷霉素、腈菌净、甲基托布津、新万生对玉米小斑菌的毒力较差。筛选出的3种强毒力杀菌剂混配试验结果为:速克灵与烯唑醇2:8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1.2,百菌清与烯唑醇6:4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1.6,速克灵与百菌清2:8的混配组合.增效比为2.它们均为混配试验组合中对玉米小斑病菌增效比最大的增效组合。  相似文献   
85.
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6份斑茅种质资源的株高、茎径、节间长、叶长、叶宽、锤度6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斑茅,6个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4.6%~53.4%之间,其中株高和节间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3.4%和37.7%;锤度和叶长的变异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19.1%和14.6%。株高、茎径、叶宽、叶长、节间长之间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株高与节间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18;锤度与株高、节间长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2和-0.26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高达72.58%,其中第1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到51.21%,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21.37%。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不同的种质资源被分为8大类群,第Ⅴ和Ⅵ类群的种质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2个类群是优良的斑茅种质资源,可在甘蔗育种中加以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86.
茶叶斑蛾属鳞翅目斑蛾科,以幼虫咀食茶树叶片为害,是茶树叶部害虫之一。本文主要从茶叶斑蛾的分布与为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3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茶农或技术员提供更直观的害虫识别与科学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87.
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对55个花生品种进行不同播期网斑病抗性鉴定。经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20个、感病品种5个、高感品种2个,未获得对网斑病免疫和高抗的花生品种。获得27个抗病性随播期改变的品种。经方差分析,影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是花生品种自身特性,播种温度对花生网斑病抗病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8.
2007~2016年在河北各地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356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存有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94.94%,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O小种对主栽品种郑单958和自交系C103的致病力呈下降趋势,在C103上致病力下降幅度小于郑单958。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邯郸、邢台采集的45株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构建UPGMA进化树,分析表明,河北省内玉米小斑病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9.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葫芦科植物上典型的种子传播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具有发病迅速、传播速度快、爆发性强等特点,被列为中国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该病在全球主要分布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土耳其、日本、泰国、以色列、伊朗、匈牙利和希腊。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甘肃、河南等省区。一般田块发病率在45%~75%,严重时高达100%,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瓜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准确识别并采取有效防控技术,对控制该病的大面积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0.
1辣椒疫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主要危害根茎,使根茎组织腐烂、病部缢缩,幼苗倒伏,引起湿腐,枯萎死亡。定植后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呈暗绿色水渍状,迅速扩大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变成淡褐色,叶片脱落。茎部受害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展后病斑加长,后期病部变为黑褐色,皮层软化腐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而且易从病部折断。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先出现水浸状斑点,暗绿色,后病斑扩展,果皮变褐软腐,果实多脱落或失水变成僵果,残留在枝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