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篇
  11篇
综合类   44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895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坏死杆菌病是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共患传染病。绵羊患病后常侵害四肢关节及蹄部 ,因而俗称“腐蹄病”。 1998年6月我地区某羊场 ,育成羊腕关节坏死杆菌病发病率达 2 5 6% ,严重影响了育成羊的生长 ,致使种羊丧失了种用价值 ,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1999年 6月 5 6只育成羊 ,又有 15只发病 ,发病率2 6 8% ,经及时诊断治疗 ,治愈率达 10 0 %。1 临床症状主要侵害育成羊四肢关节 ,前肢腕关节发病较多。检查时腕关节发生红肿、发热、疼痛 ,反应严重 ,随后出现关节肿胀、溃烂、流出恶臭脓液、溃疡面盖有厚痂 ,严重者卧地不能行走 ,患羊如护理…  相似文献   
12.
第三讲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病理和致病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虫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早已被人们发现 ,早期人们对动物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归纳为 5方面 ,即吸取宿主营养 ,吸食宿主血液、体液和组织细胞 ,产生对宿主有害的毒素 ,机械性障碍与破坏 ,以及引入其他病原体。自 2 0世纪中叶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 ,寄生虫致病的免疫学机理也逐渐被揭示 ,形成了寄生虫病的免疫学病理。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分子生物化学的发展 ,动物寄生虫致病的分子机制得到较深入的阐明 ,动物寄生虫病理学提高到了分子水平。这里对这方面的致病机理作个概括介绍。1 .动物寄生虫导致宿主的超敏反应 (变态反应 ) 寄生虫及其分…  相似文献   
13.
<正>仔猪脐疝发生的病因主要是断脐方法不当,即给新生仔猪断脐时,没有固定好脐带的脐孔端,粗暴地扯断脐带,而使脐孔受到损伤而扩大;或者是脐部发生感染,使脐部化脓,脐孔周围组织坏死,溶解;再者是由于仔猪吃得过饱或由于受到惊吓、争斗、捕捉  相似文献   
14.
微量元素Se在动物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非金属元素硒(Selenium简称S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毒性元素,直到1957年,Eeriert等报道,缺硒的猪会发生肝坏死,心肌和骨骼肌变性,突然死亡。同年,Schwarz等发现硒可以防止维生素E缺乏性肝坏死。随后许多研究证实:硒在生物体内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也是动物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对动物的繁殖、生产性能、胴体品质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确立了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坏死,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粘膜,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由于各种动物及其年龄受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腐蹄病、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白喉)、坏死性乳房炎等。  相似文献   
16.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PCR方法配合生化鉴定,从有肺炎症状猪的肺脏及进行性萎缩性鼻炎(Progressive atrophic rhinitis,PAR)症状猪的鼻拭子中分离出6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然后做了药敏试验,并用PCR方法对这66株Pm进行分型及毒素基因的检测,用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及小鼠致死试验对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igenie Pasteurella multocida,T^ Pm)进一步鉴定。结果显示PCR鉴定与生化鉴定Pm结果完全一致;PCR分型表明有46株为D型Pm,18株为A型:Pm,1株为B型Pm,1株无法定型;有8株用PcR检测为T^ Pm;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及小鼠致死试验对这8株T^ Pm的进一步鉴定也表明均为产毒素菌株。所鉴定的8株T^ Pm都为D型,都分离于有严重PAR症状的猪。  相似文献   
17.
腐蹄病作为反刍动物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是由于坏死杆菌侵人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导致羊局部的发炎、坏死。主要发生于成年绵羊和牛,是引起牛羊跛行的主要原因。在广大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春夏两季在广大牧区羊腐蹄病更是发病率极高,如果不及时控制就会传染给正在生长的健康小羊,从而给牧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1发病特点羊坏死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羊或隐性带菌羊,致病菌会随粪便、分泌物或坏死组织排出体外,污染养殖场内的环境,健康羊只接触到病原体后,会经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患病,任何部位的伤口都能够导致病原体的感染,通常较为常见的是口腔黏膜以及肢蹄部位皮肤,新生羔羊可以通过脐带感染,在潮湿的地区以及多雨的季节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羊蹄部的损伤,从而为坏死梭杆菌或其他化脓菌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此外,环境湿度过高会影响羊只的抵抗力,从而提高该病的发病率,饲养管理不良、缺乏营养物质、长途运输等也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畜牧与兽医》2015,(7):129-131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是一种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具有许多基因的氧敏感性,这些基因的表达与组织或细胞中氧含量密切相关,且HIF可以激活与无氧酵解及血管生成中许多基因的表达。在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通路中,IκB激酶(IκB kinase,IKK)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细胞因子也能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刺激HIF的合成。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在缺氧性炎症中,二者对缺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且具有密切的相互依赖性。本文通过阐述HIF与NF-κB在缺氧性炎症中相互依赖性调控机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具有缺氧症特点疾病以及为寻求治疗新靶点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一、辣椒日灼病 1、发病症状 辣椒的发病症状只出现在裸露果实的阳面。发病初期病部褪色,略微皱缩,呈灰白色或微黄色,病部果肉失水变薄,近革质,半透明,组织坏死发硬绷紧,易破裂。后期病部被病菌或腐生菌类感染,长出黑色、灰色、粉红色或杂色霉层,病果易腐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