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篇 |
农学 | 269篇 |
基础科学 | 15篇 |
29篇 | |
综合类 | 1029篇 |
农作物 | 122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54篇 |
园艺 | 17篇 |
植物保护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65年 | 8篇 |
1957年 | 8篇 |
1953年 | 3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一、技术指标1.栽培品种选用适合乌什县生态环境的高产、优质玉米品种SC-704。2.栽培密度和产量结构宽膜栽培:667米2理论株数5800株,667米2收获株数5500株,平均单株穗粒数610粒,千粒重300克,平均单穗重180~200克。3.施肥指标要求667米2施优质农家肥3~4吨或油渣100~150千克、尿素40千克(其中基肥10~15千克、追肥25~30千克)、二铵20~25千克、硫酸钾5~8千克(全部基施)、硫酸锌1千克。4.灌溉全生育期灌水4~5次,每次灌水量以淹没垄面 相似文献
113.
114.
115.
小麦生育后期施用水杨酸对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在小麦上的增产效应与作用机理。[方法]以大穗大粒型品种兰考矮早8为试材,在小麦灌浆期间,即花后5和18 d分别用1.5、1.0和0.5 mmol/L浓度的水杨酸对植株进行叶面喷施,在小麦成熟时测定其蛋白质、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结果]各SA处理均使小麦千粒重有较多提高。花后5 d施用SA的效果高于花后18 d的施用效果,施用浓度均以1.5 mmol/L最佳。SA对直链淀粉的作用大于对蛋白质和支链淀粉的作用。SA提高千粒重的机理是增加了直链与支链淀粉的含量,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结论]小麦开花后喷施SA可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提高灌浆速率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提高了籽粒的充实度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6.
117.
1.闽丰优330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育成籼型三系杂交水稻,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武陵山区除外)、湖北(武陵山区除外)、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天。株高124.5厘米,穗长24.6厘米,结实率76.8%,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P0.05)与6.12%(P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 29.87%~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