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4篇
林业   231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63篇
  28篇
综合类   705篇
农作物   103篇
水产渔业   133篇
畜牧兽医   555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23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高效的载菌技术是提高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吸附助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时间、羽化量、存活时间及载菌量影响,证明了不同助剂及吸附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后对赤眼蜂无不利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1%(w/v)淀粉溶液作为吸附助剂可显著提高赤眼蜂的载菌量,达3.6×104孢子/蜂以上,并应用该助剂建立了赤眼蜂高效携带白僵菌方法。从被害株数、蛀孔数、活虫数和僵虫数4个方面测定了载菌赤眼蜂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结果表明,载菌赤眼蜂较单一使用赤眼蜂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被害株数、蛀孔数和活虫数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8.1%、22.8%和24.5%,并且载菌赤眼蜂处理组中僵虫数量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处理组,说明载菌赤眼蜂对玉米螟具有协同防控作用。利用该方法进行玉米螟田间防治,能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节约劳动力,具有巨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为明确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间的应用效果及对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抽样鉴定方法调查扇吸式杀虫灯的诱虫谱,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对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范围和防控效果,并采用黄板、糖醋酒液和陷阱法取样调查其对玉米田间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在鲜食玉米田可诱集9目40科的昆虫,对亚洲玉米螟的有效控制距离在60 m左右,单灯控制面积约1.1 hm2。在大喇叭口期,灯光防控处理对亚洲玉米螟的株防效为25.83%,显著低于化学防控处理的76.74%;在乳熟期,化学防控处理的虫孔减退率为75.29%,显著高于灯光防控处理的21.18%,灯光防控处理、化学防控处理和对照的茎秆活虫数、虫孔隧道长度和雌穗防效差异均不显著。距灯80 m范围内不同距离的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数量基本一致,玉米不同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和相似系数变化较大,但在同一生育期不同距离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田间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受玉米生育期的影响,扇吸式杀虫灯对田间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无显著影响。表明扇吸式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有限,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可作为鲜食玉米田防治亚洲玉米螟的辅助手段,但无法替代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74.
为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于2017年在佛罗里达大学柑橘研究与教育中心的奥本代尔市柑橘试验场进行田间试验筛选黄龙病的防治药剂及其浓度,测定注射土霉素后叶片中柑橘黄龙病菌亚洲Ca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土霉素、淀粉含量、柑橘产量、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酸度,显微镜下观察注射土霉素后淀粉粒的分布。结果表明,浓度为1.6g/株土霉素处理180 d后柑橘叶片中黄龙病菌亚洲种含量减少幅度最大,为91.78%;注射浓度为1.6g/株土霉素后7d,叶片中土霉素含量达142.2 μg/kg,注射后11 d叶片中土霉素含量达到最大,为239.8 μg/kg,注射后45 d叶片中土霉素含量低至99.6 μg/kg以下;注射后7~90d,叶片中黄龙病菌亚洲种含量呈波浪形变化,注射90 d后叶片中黄龙病菌亚洲种含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叶片中黄龙病菌亚洲种含量总体随着土霉素含量的升高而降低;注射浓度为1.6g/株土霉素后,叶片中淀粉含量大幅度下降,60d时达到最低值,为3.3 μg/mm2,90d时达到峰值,为14.5 μg/mm2;单株产量为16.7 kg,与注射浓度为0.8 g/株土霉素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柑橘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酸度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土霉素可有效抑制黄龙病菌亚洲种,减少柑橘叶片内淀粉含量,增加柑橘产量,但对果实品质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5.
亚洲玉米螟颗粒体病毒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OFGV—01”病毒,该病毒颗粒体卵圆形,大小为295~356nm×250~305nm,平均为325.5nm×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200~256nm×185~196nm,平均为228nm×190.5nm。该病毒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病力较强,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3%~78%条件下,对3日龄、6日龄幼虫感病4~6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3%,9日龄、10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分别为85.5%和83.5%。利用该病毒于山西省太谷县、祁县、榆次市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一般为80%~85%.高的可达90%。该病毒对天敌无杀伤作用,对小白鼠(昆明种)、大白鼠(Wismr 种)、家免和豚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76.
亚洲百合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亚洲百合鳞片试管快繁技术。结果表明:亚洲百合诱导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BA1.0~3.0mg/L(单位下同)+NAA0.1~0.2,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BA2.0+NAA0.1,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MS+NAA0.2;同一鳞片下部的分化能力最强,上部最弱。  相似文献   
77.
刘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36-4237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蝗灾发生区,采集了严重危害草原的4龄期、5龄期及成虫的亚洲小车蝗,分别对它们的活体、死体的悬浮速度进行了测定,为草地蝗虫吸捕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亚洲的许多国家,褐飞虱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褐飞虱主要在茎秆上从韧皮部刺吸汁液。大量褐飞虱危害后常导致叶片干枯,植株枯萎,这种现象被称为是虱烧。  相似文献   
79.
以四个栽培棉种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了栽培棉种间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对各材料叶片横切面结构研究表明,草棉与亚洲棉为等面叶,陆地棉与海岛棉为背腹叶,而各多元杂种均表现为等面叶,这一结果可用于多元杂种的早期鉴定。对各材料减数分裂的研究表明,二倍体的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1联会成11个二价体和1个四体环,四倍体的二元杂种主要联会成26个二价体,而各多元杂种联会成大量的单价体和多价体。从而引起后期Ⅰ染色体分离混乱,并产生大量的异常四分体,造成多元余种的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80.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