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7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1301篇
林业   710篇
农学   1090篇
基础科学   88篇
  657篇
综合类   5169篇
农作物   765篇
水产渔业   760篇
畜牧兽医   6335篇
园艺   2135篇
植物保护   1713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609篇
  2021年   579篇
  2020年   632篇
  2019年   693篇
  2018年   454篇
  2017年   558篇
  2016年   636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773篇
  2013年   852篇
  2012年   1092篇
  2011年   1073篇
  2010年   905篇
  2009年   1046篇
  2008年   809篇
  2007年   917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637篇
  2004年   631篇
  2003年   479篇
  2002年   445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480篇
  1999年   327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27篇
  1996年   338篇
  1995年   262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32篇
  1979年   43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8篇
  1956年   14篇
  195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Infection of Prunus spp. by Plum pox virus (PPV) is characterized by a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virus within the tree and branches.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tribution, a method for modelling tree growth was used. PPV spread was followed within susceptible Mariana plum clone GF 8-1 shoots for 4 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Shoot growth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virus. Symptoms appeared on leaves produced in the most actively growing parts of the shoots, i.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ason. PPV was detected in leaves other than those showing symptoms. The proportion of leaves with detectable virus decreased from the zone showing symptoms, with 100% ELISA-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 shoot tip with no detectable virus in leaves produced between 111 and 127 days after inoculation. Furthermor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positive ELISA results was obtained below the zone showing symptoms (77%) compared with 50% above. PPV was detected in 95% of the most vigorous shoots 71 days after inoculation compared with 37% of slower-growing, later-produced shoots.  相似文献   
102.
2%氨基寡糖防治苹果花叶病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1年8月应用2%氨基寡糖对苹果花叶病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2%氨基寡糖水剂稀释300、500倍液,对苹果花叶病防效达93.85%、89.42%。其防效比对照药剂20%病毒A 81.11%的防效高 ,比对照区增产21%、23% ,是防治苹果花叶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3.
晋南冬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5年(1996~2000年)采集晋南冬麦区小麦黄矮病标样,采用生物学和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法)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对该地区的大麦黄矮病毒流行株系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该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近五年以GAV株系为主流株系,兼有少量GPV、PAV和混合株系存在。同时对小麦抗黄矮病新品种“临抗1号”进行了GPV和GAV两种株系的抗性测定,明确了该品种兼抗GPV和GAV两种株系。根据小麦黄矮病发生现状,提出了一套以选育推广抗耐病品种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废弃的食用油油壶制成棉铃虫诱捕器,可提高诱蛾的效果。挡板距诱捕器器口的距离以3cm的效果最佳。与常规水钵、水盆诱捕器相比较,全年诱蛾总量分别增加116.3%和减少79.8%,但诱蛾灵敏度均高出18.72%。  相似文献   
105.
辣椒疫病发病主导因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a在多年辣椒重茬地的田间试验及调查研究,基本明确了辣椒疫病发生与灌水方法、栽培方式、降水、中心病株的出现等主导因素的关系。提出了栽培防病、化学治疗的综防技术,达到控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6.
黄瓜无毛突变体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瓜无毛突变体与普通黄瓜相比, 幼苗的各种性状均没有明显变化; 成株矮化明显, 雌花数降低, 产量明显下降, 但雌花节率没有明显变化, 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较高, 其他光合作用指标没有明显变化。遗传研究表明, 无毛性状是由一对核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高山夏秋黄瓜适宜种植地的选择,品种的筛选,播种期,密植程度及病虫防治等技术的试验研究,提出一套有效的高山夏秋黄瓜栽培技术,以便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8.
中农 9号黄瓜是用自交系 183和 185配制而成的少刺、短瓜型高产多抗一代杂种。中早熟 ,生长势强 ,耐低温弱光性好。抗黑星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 ,中抗霜霉病等。每 6 6 7m2 产量 75 0 0~ 15 0 0 0kg。适宜日光温室、春棚及秋棚延后栽培 ,以日光温室越冬嫁接栽培效果最好。已在山东莱西、莱阳、青岛、寿光及江苏等地推广 10 0 0hm2 以上。  相似文献   
109.
应用DAS-ELISA对分别于1998年在河南、陕西和1999年在河南、陕西、河北和山西采集的葫芦科病毒病样本84份、186份进行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的检测,表明该病毒在这些地区广泛发生,ZYM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8%和57.5%熏在北京和河南临颖县ZYMV发生率较低熏≤23.1%,在其余地区即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开封、孟津,山西运城,陕西西安其阳性检出率在40.0%~92.9%之间。除冬瓜样本没有ZYMV外,西瓜、甜瓜、南瓜、丝瓜、小西葫芦、苦瓜、黄瓜和瓠子均受到ZYMV的侵染。不同地区、年份和作物之间ZYMV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对18份西瓜品种的抗ZYMV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的试验表明,目前推广的一些品种对ZYMV缺乏抗病性。  相似文献   
110.
黄瓜雌雄株性别苗期化学鉴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BTB(溴麝香草酚蓝 )法、NADH(还原辅酶Ⅰ )法和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法对黄瓜雌雄株进行了苗期鉴别 ,结果表明 :雌、雄株提取液加入BTB液后雌株转色快于雄株 ,反应后 5h(小时 )内在 6 30nm处雌、雄株吸光值差异最大 ,是鉴别黄瓜雌、雄株的最佳时期。雌、雄株NADH含量和TTCH含量差异显著。BTB法、NADH法和TTC法鉴别雌雄株其差异显著概率均为极显著 ,BTB法和TTC法对雌、雄株混合群体的鉴别正确率均为 10 0 % ,二者可应用于黄瓜雌、雄株苗期鉴别。而NADH法对混合群体的鉴别正确率仅 7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