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林业   90篇
农学   146篇
基础科学   69篇
  125篇
综合类   536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190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17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微生物拮抗病原菌是防治病害安全高效的可行手段。通过对果实表面微生物进行筛选鉴定,以期得到一株可以有效抑制灰霉病的生物防治菌株。对拮抗菌株H-1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gyrB 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平板对峙法结合果实伤口试验考察拮抗菌H-1在体外及梨果表面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经鉴定H-I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 velezensis H-1在体外条件下可显著抑制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菌丝生长,其中对灰葡萄孢霉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果实伤口试验表明,1×1011 CFU/mL的B. velezensis H-1可完全抑制梨果表面灰霉菌生长。由此可见,B. velezensis H-1可以有效抑制梨果采后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果实成熟前补钙对果实含钙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桃果实成熟前用喷叶法和喷果法补钙,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的钙含量。喷叶较喷果效果好。用Ca(NO3)2喷叶,比用CaCl2处理效果好,差异显著。而果实对CaCl2和Ca(NO3)2的吸收选择性差异不显著。经补钙处理的果实采后进行贮藏效果观察发现:用Ca(NO3)2喷叶处理的果实贮藏性较好,用其喷果处理次之;用CaCl2喷果和喷叶处理的果实贮至28天软果率均达到90%。  相似文献   
3.
根据灌水器注塑模非平衡浇注系统的特点,给出了非平衡浇注系统的流动平衡数学模型,通过基于Pro/toolkit的二次开发,在Pro/E软件平台上实现了非平衡浇注系统的流动平衡计算及其自动生成,避免了反复的试模与修改,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温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灰霉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能够产生4种细胞壁降解酶,以PMG酶活性最高,其次是β-葡萄糖苷酶和PG酶,Cx最少。灰霉病菌在不同温度下侵染番茄叶片时产生的致病酶活性不同,4种酶在20℃时表现了最高的活性,15℃次之,当温度达到25℃时,各种酶的活性都急剧下降,随着温度的再升高,酶活更低。随着湿度的增高,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也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4种酶的活性也达到最高。温湿度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趋势,与其对发病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蓝舌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91年,安徽省的三个县发生了绵羊的蓝舌病,并经病毒分离、鉴定证实。绵羊的发病率为33.0%,病死率11.3%。对反刍家畜的血清学调直显示,疫区中的阳性率高于非疫区。黄牛、水牛、绵羊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均明显高于山羊及乳牛;美利奴绵羊的阳性率高于考力代及罗姆尼;放牧羊群的阳性率高于舍饲;无明显的年龄差异。调查得本省库蠓12种,尖喙库蠓、原野库蠓及日本库蠓为本省嗜畜的优势种。分析认为:原野库蠓是最可疑的媒介昆虫,水牛、黄牛是本省蓝舌病病毒越冬的保毒宿主。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新疆水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本研究应用水足迹理论对新疆83个县市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不同作物之间生产水足迹的差异,探讨新疆农业生产水足迹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全疆2014年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为355.47×108m3,其中主要为蓝水足迹,所占比例高达91.31%;绿水足迹极低,所占比例仅为8.69%。7种主要作物生产水足迹由高到低分别是棉花,向日葵,小麦,水稻,玉米,苜蓿以及甜菜。水足迹空间分布在不同区域差异显著,南疆以及伊犁地区的生产水足迹总量相对较高,二者总量为243.46×108m3,东疆和北疆地区水足迹总量相对较低,二者总量为112.01×108m3,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WBD)是我国西北麦区一种重要植原体病害,在我国西部地区危害严重。该病害由异沙叶蝉(Psammotettix alienus L.)专化性传播,介体传毒成为病害流行的重要中心环节[1]。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研究发现WBD植原体免疫膜蛋白(immunodominant membrane protein, IMP)与介体异沙叶蝉肌动蛋白互作,说明IMP在植原体传播和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刚采收的猕猴桃硬果不产生乙烯,也无 ACC 氧化酶活性,但有少量 ACC 存在。随着果实的软化,乙烯开始出现并很快达到释放高峰,乙烯的释放与 ACC 氧化酶的活性及 ACC的含量变化一致。用外源乙烯或机械伤处理加速了猕猴桃果实内源乙烯释放的原因,是这些处理促进了 ACC 的合成并增加了 ACC 氧化酶的活性。与冷藏相比,气调贮藏强烈地抑制了ACC 氧化酶的活性和乙烯的释放。浸钙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的乙烯释放、ACC 氧化酶活性及ACC 含量影响不大,因此浸钙处理后减缓猕猴桃果实软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In this study, a non‐programmable freezing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with the strip spawned blue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sperm. The key parameters optimized including (1) cryoprotectant agents (CPAs); (2) cooling temperature; (3) thawing temperature; (4) sugar and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5) sperm to egg ratio. The fertilization rate and/or integrity of plasma membrane and acrosome were used as sperm qua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The highest post‐thaw sperm fertilization rate of 95% was achieved, when sperm were cryopreservated in 8% dimethyl sulfoxide at 7.8 cm above the liquid nitrogen surface and thawed in a 60°C seawater bath. The addition of glucose, sucrose or trehalose in dimethyl sulfoxide did not, whereas 0.8% glycine di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ost‐thaw sperm fertilization rates. The fluorescent evaluati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glycin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ost‐thaw sperm acrosome integrity, revealing a positive role of glycine in the improvement of post‐thaw sperm quality in blue mussels.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酸是猕猴桃风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猕猴桃有机酸组分及含量变化为研究其风味形成及有机酸代谢途径提供基础。以分属2 个栽培种的12 个猕猴桃品种资源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果实的有机酸组分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2 个猕猴桃品种果实中的总酸含量差别较大,其范围是21.207~42.708 mg/(g· FW);其中中华猕猴桃总酸含量均值[33.030 mg/(g· FW)]要高于美味猕猴桃[27.665 mg/(g· FW)]。12 个猕猴桃果实中主要组分为奎宁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0.000~15.559、5.103~26.426、4.173~9.843 mg/(g· FW)。猕猴桃中的有机酸组分和含量既有共性特征又有特异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