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5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5篇
  50篇
综合类   162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热水预处理延长冷藏草莓果实保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七八成熟“丰香”草莓果实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热水预处理对4℃冷藏草莓果实的保鲜效应。结果表明,45℃热水浸果10~20min可以明显抑制贮藏期间果实花青素积累,降低果实失重率和腐烂指数,并延缓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硬度下降。此外,热水处理还明显抑制果实呼吸速率,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纤维素酶活性、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因而,适度热水预处理有利于延长草莓果实采后保鲜期。  相似文献   
502.
果实采后易发生品质劣变,造成经济损失.而病原菌是导致果实采摘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果实采后病害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于病原菌侵染后果实自身产生的抗性响应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果实采后响应病原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及其分子机制,包括病原菌侵染对果实细胞结构、果实防御酶系统的影响和果实代谢产物在抗病中的作用,探讨了果实抗病基因的研究概况,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采摘后果实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应答反应,为研发果实保鲜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3.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百香果采后果腐病是黄果百香果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生长pH为4.5~5.5,最适生长温度为31~34 ℃;其可利用蔗糖、甘油、D-半乳糖等11种供试碳源;可利用硫酸铵、氯化铵、L-天冬酰胺等11种供试氮源,尿素为最难利用的氮源;不同光照条件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4种供试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和丙环唑的毒力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72 mg·L-1和0.7067 mg·L-1,均小于1 mg·L-1;其EC95值分别为90.5459 mg·L-1和33.1295 mg·L-1,均小于100 mg·L-1。  相似文献   
504.
为探讨杨梅果实在减压条件下的贮藏效果,以“安海变”杨梅为试材,对其进行减压(0.05 MPa)处理,并于2~4℃下贮藏,定期观察杨梅果实采后品质的变化,同时对果实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可滴定酸、pH、失重率、好果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减压处理能有效抑制杨梅果实冷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延缓其TSS、总糖、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采后杨梅贮藏效果,使其在贮藏第16天时好果率仍保持在90%以上。这说明减压贮藏能较好地保持杨梅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贮藏期、供应期。  相似文献   
505.
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但采后极易腐烂变质,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从生物保鲜技术、物理保鲜技术和化学保鲜技术三个方面对猕猴桃的贮藏保鲜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重点从天然提取物保鲜技术和微生物保鲜技术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猕猴桃采后生物保鲜技术研究,展望了猕猴桃未来贮藏保鲜技术发展趋势,以期为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6.
Changes in the metabolites of table grapes (Vitis vinifera) reportedly occur during postharvest senesce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metabolomic differences in postharvest table grapes (‘Red Globe’) after being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enescence periods. To this end, we used widely targeted metabolomics based on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 total of 135 differential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postharvest senescence, the levels of most differential flavonoids (e.g., pelargonidin 3-O-glucoside, quercetin-3-O-glucoside, and cyanidin 3-O-glucoside) and L-aspartic acid decreased, while the levels of phenolic acids (e.g., trans-4-hydroxy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 and pantothenol increased. During early and late senescence, the levels of most differential lipids, especially LysoPC, as well as those of nucleotid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such as uridine,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respectively. Collective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the reasonable control of table grape fruit postharvest senescenc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507.
为明确引起黄晶果采后腐烂的主要致病菌,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从采后贮藏期自然发病的黄晶果果实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联合基因(ITS和TUB2)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从黄晶果果实上分离得到的5株疑似病原菌,回接发病症状与自然贮藏发病症状一致,确定其为黄晶果的病原菌;5株病原菌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蔷薇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rosae)、间座壳真菌(Diaporthe pseudo-mangiferae)、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inus).该研究通过对黄晶果采后贮藏期间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为黄晶果采后病害的有效防控及延长其采后贮藏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