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79篇
农学   169篇
基础科学   7篇
  116篇
综合类   657篇
农作物   139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127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9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以四川省9个采集地的野生百合为材料,测定百合鳞茎、茎秆、叶片和花的多酚、总黄酮、总黄烷醇、花色苷含量,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铜离子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活性评价野生百合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野生百合鳞茎、茎秆、花和叶片中多酚平均含量分别为3.64、5.96、11.40、13.47 mg/g...  相似文献   
62.
桉树连作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连栽代次巨尾桉人工林(第一代为2年生和5年生,第二代为2年生)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两者空间分布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林间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根区,并随着连栽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2)总酚、复合性酚含量根区土壤高于林间土,并随着连栽年限增加而降低,证明桉树连栽短期内没有造成酚类物质的积累;水溶性酚含量林间土高于根区土,随连栽年限增加而增加,但其含量较低,未达到毒害程度;在无土壤酚类物质来源情况下,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均发生消解,含量下降。(3)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总酚、复合性酚呈显著负相关,跟水溶性酚呈极显著正相关,肯定了多酚氧化酶对酚类物质的降解作用。多酚酶活性和酚类物质皆与土壤pH值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受土壤pH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3.
将枯草杆菌ylnF基因经PCR扩增,酶切后插入表达质粒pET15b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一步纯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ylnF基因编码产物是依赖于NAD 的前咕啉-2氧化酶,一个西罗血红素生物合成末端的酶。SDS-PAGE显示YlnF亚基分子量约22kD,全酶分子量约25kD,显示酶为单体酶。将Asp102定点突变Ala102,酶活丧失,表明Asp102在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加工苹果品种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与果实褐变的关系,为选择加工品种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olin-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分析了10个苹果加工品种(4个酿酒品种、6个制汁品种)的果实酚类物质组成、果实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因品种类型而异,苦涩酿酒苹果总酚含量高于甜或酸苹果。原花青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及儿茶素是苹果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苹果特征酚类物质根皮苷在苦绯甘品种中大量存在。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儿茶素和根皮苷相关性较高,绿原酸与果实的褐变度相关性较低。【结论】酚类物质含量与苹果加工品种类型有关,酿酒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制汁品种。果实中黄烷-3-醇含量对褐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5.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66.
[目的]为低PPO活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按Anderson和Morris等方法并作部分修改对引进的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PPO活性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不同品种间PPO活性相差很大。252份墨西哥CIMMYT小麦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范围为54.00~285.78AU/(min·g)。其中小于100.00AU/(min·g)的品种有46个,200.00AU/(min·g)以上的有37个,其余皆为100.00~200.00AU/(min·g)。品种PPO活性分布在100.00~200.00AU/(min·g)的个数较多,而在<100.00AU/(min·g)和>200.00AU/(min·g)范围则分布较少,基本上呈正态分布。[结论]通过育种途径可改善小麦制品颜色褐变的现象。筛选出PPO活性低于100.00AU/(min·g)的46个的墨西哥CIMMYT小麦品种,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67.
不同生长年限的草坪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草坪土壤中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析,研究了草坪年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随草坪生长年限的不同变化很小,而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的酶活性随草坪生长年限的不同差异显著;在建坪的第1 a,过氧化物酶和脲酶的酶活性较对照变化明显,二者分别下降46%和43%;多酚氧化酶较对照增加7%.生长2 a的草坪和生长4 a的草坪土壤中,过氧化物酶均比对照增加13%和28%,脲酶比对照增加33%和66%,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对照降低约4%,多酚氧化酶在生长4 a的样地较对照下降约8%.因此,4种土壤酶中过氧化物酶和脲酶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反映较敏感.  相似文献   
68.
亚砷酸氧化细菌能够将毒性大的As(Ⅲ)氧化成毒性小的As(Ⅴ),在生物修复砷污染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对一株新型亚砷酸氧化菌Sinorhizobium sp.GW3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并分离及分析了亚砷酸氧化酶基因aoxAB。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等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Sinorhizobium属。该菌对As(III)抗性的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为9 mmol/L。首次在Sinorhizobium属中分离了包括编码小亚基aoxA和大亚基aoxB在内的亚砷酸氧化酶基因,其编码的大小亚基与已发现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BB51929)的大小亚基在氨基酸水平上分别有86%、80%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69.
通过研究不溶性草酸氧化酶包埋方法和草酸快速检测方法,建立氧电极法测定草酸的便捷体系。以大麦麸皮为原料制备不溶性草酸氧化酶,采用5%的琼脂糖包埋,检测包埋酶的稳定性和抗离子干扰能力;以包埋酶为工具酶,通过氧电极法检测草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包埋酶连续反应2 h酶活性下降低于5%,贮存30 d活性下降低于8%;草酸检测线性范围0.1~0.8mmol/L,外标法草酸回收率为83%~97%。用氧电极法与显色法测定小麦草酸含量,两种方法的测定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氧电极法测定耗时短,反应体系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
The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subfamily Limenitidinae are performed based on 1471 bp of mtDNA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01) gene sequence data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21 individuals spanning 9 genera, along with those of 17species obtained from GenBank, using Apatura iris, Aglais urticae, and Polyura dolon as outgroup species. Although the transitions at the third codon positions of the COI data set were highly saturated, they were still retained for analysis as they contain the majority of the phylogenetic information, and thus, the maximum pasimony (MP) under different weighting schemes and maximum likelihood (ML) tre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in this subfamily,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COI gene sequences are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results. However, the clustering of Lexias pardalis and Tanaecia julii within the genus Euthalia as well as the clustering of Phaedyma aspasia within the genus Neptis with weak support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scheme made by Chinese scholars. The genus Limenitis is splited into two subelusters in the trees constructed by using MP and ML methods. These results support one of the strongest hypotheses for the tribe relationships within Limenitidin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