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3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为了研究葡萄不同着色期果皮中蛋白质表达特征,以着色初期、中期和后期等3个着色时期的葡萄果皮为研究对象,运用2-DE、MALDI-TOF/TOF-MS质谱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双向凝胶电泳显示,果皮着色3个时期有1050个高度重复的蛋白点,差异显著的蛋白点有162个,其中108个蛋白得到鉴定,有87个蛋白映射到葡萄蛋白质组数据库中;3个时期均表达的差异蛋白有20个,且随着果皮颜色加深,差异蛋白数量呈上升趋势。(2)GO分析显示,ATP合成酶β亚基(ATPβ)极显著富集于磷酸核糖代谢过程,对着色初期果皮生理代谢的能量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KEGG分析表明,碳代谢、生物固碳、磷酸戊糖、氨基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在果皮着色的不同时期显著富集。(4)qRT-PCR分析显示,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VvMETK4)在果皮着色后期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2.
观察茌梨套绿色聚乙烯(PE)薄膜袋和无纺布袋栽培的果实果点及果皮亚显微结构,并测定相关生理指标、基因表达量等,探究不同套袋处理对茌梨果点及果实贮藏失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套绿色PE薄膜袋的果实,果面粗糙,果点大;而套无纺布袋的果实果面光洁,果点小。果实发育后期,套绿色PE薄膜袋的果实果皮中PbPAL2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套无纺布袋果实,其贮藏期间质量损失率显著高于对照,果皮较薄,表面蜡质少且龟裂翘起;而套无纺布袋果实质量损失率较低,果皮厚且表面蜡质多,蜡质晶体形态多样。采前套袋通过调控PbPAL2的表达进而影响果点的木栓化,并改变了果皮角蜡层结构影响其贮藏失水。采前套无纺布袋有利于提高茌梨果实的外观品质,延缓其贮藏失水。  相似文献   
103.
氧化还原物质对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离体荔枝果皮色素苷颜色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剂可显著促进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花色素苷由红色迅速变为褐色,当pH值升高时,这种作用更显,还原剂不能抵消氧化剂的破坏作用,反而促进花色素苷的降解,导致花色素苷褪色,Na2S2O7可提高花色素苷的稳定性,形成花色素苷SO^-3复合物,可见,荔枝采用后果皮累积的活性氧对花色素苷的降解作用可能与果皮褐变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4.
橄榄果实成熟和贮藏期间果皮色素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檀香橄榄果实在成熟和贮藏期间果皮色素的变化以及贮藏温度对果皮色素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果实的成熟 ,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 ,而类胡萝卜素含量缓慢提高 ;果实贮藏期间 ,果皮叶绿素 (包括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含量逐渐降低 ,而类胡萝卜素含量缓慢提高 ,叶绿素 b的降解速度比叶绿素 a快 ,所以叶绿素 a/叶绿素 b的比率上升 ;低温贮藏可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的形成 ,长时间保持果实鲜绿色 ,提高橄榄果实的商品价值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05.
超甜玉米籽粒果皮厚度及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4个不同超甜玉米品种籽粒果皮厚度及灌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不同授粉天数的果皮厚度差异明显;同一品种籽粒内不同部位间的果皮厚度也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灌浆前期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胚背面的果皮较胚面薄,之后这种差异逐渐缩小。灌浆期间,籽粒体积和鲜质量变化呈Logistic曲线,相应的拐点分别是授粉后12.1和12.7d;籽粒含水量直线下降,干物质则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106.
以野生鸡树条荚莲(Viburnum sargentii Koehne)果皮为原料,采用热浸提法提取红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检测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鸡树条荚莲果皮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体积分数80%、pH 2的乙醇溶液作提取溶剂,料液比m鸡树条英蒾果皮∶V 溶剂=1∶40 (g/mL),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1.5 h,提取2次.色素在自然光照下易退色,温度高于80℃时易褐化.  相似文献   
107.
为提高蓝莓皮渣这一副产品的利用率,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得蓝莓皮渣粉末,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酶解温度、酶解时间、pH值4个因素对蓝莓皮渣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优提取条件,并进行了LC-18SPE分离提纯。结果表明: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结果显示蓝莓皮渣中大多为酯类物质和醛、酮类物质;白藜芦醇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乙醇)比1:20(g·mL-1),复合酶比例(纤维素酶:果胶酶)1:5,酶解温度54.62 ℃,酶解时间1 h,pH值5.38,白藜芦醇提取含量最高为(236 ±0.424) mg·kg-1。利用乙酸乙酯分提含量最高达到76.61%。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变化和累积规律,以‘大笨子’石榴为材料,研究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汁中主要功能性成分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榴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179.94 mg·g-1和12.99 mg·mL-1,随着果实发育总酚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分别为43.94 mg·g-1和1.2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黄酮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2.52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黄酮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1.47 mg·mL-1;果皮和果汁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68.06 mg·g-1和0.05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22.72 mg·g-1和0.012 mg·mL-1;果皮和果汁中单宁含量在DAF65时分别为2.72 mg·g-1和0.94 mg·mL-1,随着果实发育类单宁含量下降,在DAF140时含量为0.94 mg·g-1和0.12 mg·mL-1。果汁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体呈上升趋势,在DAF65和DAF140变化范围为 92.89~281.39 nmol·mL-1。除花青素外,果皮中各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均高于果汁。相关性分析显示,果皮和果汁中总酚含量与类黄酮、单宁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石榴果实中主要功能性物质的含量与发育时期和组织部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9.
龙眼果皮干燥前后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与GC-MS联用技术对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果皮干燥前后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鲜果皮中共鉴定出35种成分,相对含量前5位的有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35.44%)、3-甲基-2-丁烯-1-醇(26.14%)、ɑ-古芸烯(11.33%)、δ-榄香烯(4.54%)、角鲨烯(6.29%);干燥后果皮中共鉴定出34种成分,相对含量前5位的有ɑ-古芸烯(24.54%)、3-甲基-2-丁烯-1-醇(17.21%)、棕榈酸(8.07%)、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5.55%)、δ-榄香烯(4.15%)。龙眼果皮干燥前后共有成分有13种,但含量不同。独有成分新鲜组22种,干燥组21种。  相似文献   
110.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detection of seed dormancy by scatter‐hoarding rodents is unclear, although previous work suggests that the pericar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ignaling dormancy status. Eastern gray squirrels (Sciurus carolinensis) consume early germinating seeds a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erish immediately, whereas dormant seeds tend to be cached. To examin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dormancy detection, we characteriz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inating and dormant pericarps of northern red oak (Quercus rubra), American chestnut (Castanea dentata) and the BC3 hybrid of Chinese chestnut and American chestnut (Castanea mollissima × C. dentata)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We found that, as seeds break dormancy, the wax layer on the pericarp degrades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escape of lower molecular weight kernel compounds or lipid metabolism byproducts. Our field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quirrels were 4–8 times more likely to consume seeds that were altered to remove pericarp wax coating or that were sprayed with seed chemicals. We argue that dormancy detection by scatter‐hoarding rodent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volving physical cues such as loss of pericarp wax and chemical cues such as emission of olfactory c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