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8篇
  262篇
综合类   357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3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21.
为了观察分离的细菌菌株对烟叶品质的影响,对初烤烟叶B3F进行单菌株50d的发酵处理。结果表明,从豆豉中分离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对烟叶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烟叶的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各成分之间趋于平衡,香气趋于醇和丰满、细腻,刺激性和杂气明显减少;从普洱茶中得到的PE-1、PE-2菌株对烟叶品质也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222.
不同生物有机肥用量对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生物有机肥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植株干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植株干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也在的增加,而土壤微生物数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10~20 g/kg生物有机肥处理最大,中、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20~30 g/kg最高。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且防治效果在21.7%~75.0%之间。其中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施用20 g/kg防病效果最高,为52.6%;中、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施用30 g/kg效果最高,分别为75.0%、55.0%。总之,科学合理的施肥,不仅能够更好地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最大程度上降低棉花病情,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23.
为了探索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山区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最大,分别为37.88×106cfu/g、26.70×106cfu/g,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分别为8.78×106cfu/g、7.74×106cfu/g。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461、0.459,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仅为0.155,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分别为0.195mL/(g·min)、1.2mL/(g·min)、0.753mL/(g·min)和1.5mL/(g·min),均高于其他用地类型,退耕地和旱地最低,人工林地、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居中。  相似文献   
224.
秸秆还田量对冬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冬小麦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还田量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从整体上看,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和产量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玉米常量秸秆还田(TS)>玉米倍量秸秆还田(DS)>秸秆不还田处理(NS),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玉米倍量秸秆还田(DS)>玉米常量秸秆还田(TS)>秸秆不还田处理(NS)。综合评价不同秸秆量还田的效应,应采用秸秆全量还田,既能调节土壤物理环境,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利于养分的转化,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25.
海南儋州橡胶林与热带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 a(幼龄林)、10 a(中龄林)、30 a(老龄林)3个年龄的橡胶林,30 a桉树林和热带次生林,研究不同林型下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随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类群数量大小顺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占微生物总量为93.17%~98.56%,土壤微生物总量大小顺序为幼龄林﹥中龄林﹥次生林﹥老龄林﹥桉树林;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化差异明显,旱季到雨季,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先减小后增大,不同林型下土壤真菌数量变化不尽相同;在0~30 cm深土壤层内,5种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三大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p H值之间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6.
This study makes a pioneering attempt to analyze the neutralizing effects of algae extracts and basalt flour on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 with the aim of restoring a healthy soil balance. Their effectivenes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traw and compost. The following soil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to monitor changes in the cadmium-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dehydrogenases and catalase activity and population size of microorganisms. The influence of cadmium on the resistance of spring barley crops was evaluated. Cadmium was applied at doses of 0, 4, 40, 80, 120, 160, and 200 mg Cd2+ kg?1 DM soil.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algae extract was a less effective soil amendment, whereas basalt flour failed to improve the soil profile. Straw and compost significantly stimulated soil enzymatic activity. An improvement in soil fertility was reported in treatments sown with spring barley, but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crop resistance to contamination was noted.  相似文献   
227.
Postharvest biological treatment entails a range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of the commodity’s natural defens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of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s and natural 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Postharvest biological treatment has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antagonistic microorganisms (fungi, bacteria and yeasts) against a limited number of pathogens, and only on specific hosts. Further studies are therefore required to identify antagonists with a broad spectrum of activity. The resistanc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postharvest diseases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ripening process, and drops markedly with the onset of tissue senescence: It is now possible to protect the product by inducing disease resistance. Plants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antimicrobial effect on the main postharvest pathogens. Detailed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aromatic compounds, essential oils and volatile substances.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complementary techniques could well lead to effective control of postharvest fung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228.
秸秆与化肥和鸡粪配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种变化与小麦产量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依托7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5个施肥处理:不施化肥+秸秆离田(N0S0)、不施化肥+秸秆还田(N0S)、常规施化肥+秸秆离田(NS0)、常规施化肥+秸秆还田(NS)和施化肥+秸秆还田+鸡粪替代20%氮肥(NSM),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及关键微生物与小麦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N0S0处理相比,NS0、NS和NSM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升539.20%、611.56%和676.56%,而N0S处理无显著变化。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均可分成显著不同的3组,分别为N0S0+N0S、NS0以及NS+NSM,即微生物群落组成在是否施用化肥之间显著不同;相同施用化肥情况下,在是否有施用有机物料之间显著不同。将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有效磷(AP)、电导率(E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是导致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EC、MBN、ROC、POC、AP和SOC是导致不同处理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真菌共现网络中,两个关键模块(模块1和模块4)与小麦产量变化显著相关。NS+NSM处理提升了模块4中与小麦产量正相关的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Pir4_lineage、金孢子菌属(Chrysosporium)、无茎真菌属(Acaulium)和裂壳菌属(Schizothecium)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它们可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促进养分转化和循环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并显著降低了模块1中与小麦产量负相关的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和Fusicolla的相对丰度,它们为不利于土壤健康和作物生长的植物病原真菌。因此,化肥配施秸秆及化肥配施秸秆和鸡粪利于关键有益微生物增加及病原真菌减少,关键微生物的功能和相对丰度对小麦产量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229.
海洋表层透光区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主要以颗粒有机物(POM)的形式输送至深海。异养微生物以其对于POM的分解作用机制不同而分为两类:颗粒附着的附生菌(particle-attached mode,PAM)和自由营生的自由菌(free-living mode mode,FLM),是介导海洋中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目前对PAM和FLM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固定深度原位海水的探讨,或者在实验室模拟中以某一固定压力直接富集微生物。本次研究采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50米深表层海水,并接种13C标记和非标记的POM,设置0.1、10、30和60 MPa四个压力梯度,以逐渐加压的方式模拟颗粒物沉降过程进行富集培养,探讨了在模拟海洋有机颗粒物下沉过程中两种不同形式微生物的演替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结合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DNA-SIP)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9个活性OTUs被13C所标记,主要隶属于α-Proteobacteria以及γ-Proteobacteria。在不同压力梯度下,附生菌或自由菌中活性OTUs的类型和丰度有显著差异。此外,微生物网络结构(network)的相互作用在高压下呈正向为主,表明着深海中存在着激烈的物种竞争,微生物群落在高压下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和模块化,具体表现为network拓扑特征系数的弹性和稳定性。模拟颗粒沉降高压培养结果重点揭示了在沉降过程中,静水压力对海洋中下降颗粒物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30.
为探明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的分布特征,选取湿地过渡带典型植被包括芦苇、碱蓬、白刺3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小河口和退水处设两条平行样带,采用平板计数法对湿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分布明显不同,而且优势类群明显。好气性细菌在小河口芦苇土壤中最多,芽孢型细菌在对照的周边农田土壤中最多,放线菌和真菌在白刺土壤中最多。常年积水的芦苇群落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季节性淹水的白刺群落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微生物组成结构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改变。土壤芽孢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氮素是调节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代谢及物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