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8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林业   333篇
农学   770篇
基础科学   196篇
  466篇
综合类   3153篇
农作物   402篇
水产渔业   585篇
畜牧兽医   1243篇
园艺   336篇
植物保护   36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554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为探讨花粉管导入外源DNA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以早D502玉米自交系、78599玉米自交系及大豆(丹304)为DNA供体,分别采用柱头涂抹法、开苞导入法、花粉粒浸泡法进行转化,比较3种方法导入后的结实率及变异率。结果表明:开苞导入法结实率最高,其变异率仅为1.4%;花粉粒浸泡法的结实率和变异率均最低;柱头涂抹法结实率较低,但变异率较高。2007年和2009年的导入结果显示,将花粉管导入外源NDA技术作为常规育种辅助手段是完全可行的,对促进植物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为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的安全性,采用饲喂法和微注射法综合评价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饲喂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的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后,二化螟盘绒茧蜂体内未检出Cry2Aa蛋白,其每茧块茧数、茧长、雄成虫寿命和雌雄比分别为20.00个、2.58 mm、2.34 d和3.10,均显著小于对照,而卵及幼虫的总历期、蛹期、雌成虫寿命、茧质量和成虫质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除卵及幼虫的总历期和蛹期外,二化螟盘绒茧蜂其他生命表参数和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力均与阳性对照之间差异显著;寄生微注射Cry2Aa蛋白的二化螟后,二化螟盘绒茧蜂所有生命表参数及体内POD、SOD和GR活力均与阴性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饲喂法中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产生的影响是由寄主介导效应引起的,而非Cry2Aa蛋白本身,因此转Cry2Aa基因水稻T2A-1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安全。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教师按岗设课、学生以岗学习、学生跟岗实训、学生按岗竞赛、师生同岗帮扶服务的“五位一体”教学新模式研究以及“一基三岗”梯级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这种多元化教学与培养人才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培育了大量工匠与技能型人才,还形成了科技合作、成果共享、共建共赢的对外服务良好机制,对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当地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都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  相似文献   
995.
利用Genbank中大西洋鳕的7对微卫星引物,对太平洋鳕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这7对引物均可较稳定地扩增出条带,它们分别是Gmo2、Gmo3、Gmo8、Gmo19、Gmo35、Gmo36、Gmo37,并且扩增出的7个位点均表现出多态性,共获得6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为4~17,大小为111~227bp。在7个位点上2种鱼的等位基因的大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Gmo37在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中扩增出的条带的长度差异最大,基本无重合部分,分别为220~290bp和144~226bp,本研究结果以期对2种鳕科鱼类遗传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6.
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繁殖的指导应用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有设计的20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6尾红鳍东方鲀亲鱼(10尾♂,6尾♀)的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望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遗传相似性系数、遗传距离等进行了检测.据此设计了10对亲鱼配组,获得10个子代家系.其中母本中16和8号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期望杂合度较其他亲本高,将其分别与3个父本配组,其他则参照遗传距离进行配组.于次年,对F110个家系的体质量、体长均值进行了比对,发现16♀与11♂配组得到的子代体质量、体长均值为最大.8♀和10♂配组得到的子代体质量、体长均值最小.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子代杂种优势与亲本个体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RAPD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优点,并综述了近几年RAPD技术在甲壳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8.
DNA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及代表性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对常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亚东鲑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亚东鲑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638bp碱基序列,探讨了该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鲑科三种鱼类(亚东鲑、大西洋鲑和红点鲑)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亚东鲑33个个体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亚东鲑与大西洋鲑遗传距离最小,为0.079;大西洋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最大,为0.141;亚东鲑与红点鲑遗传距离为0.120。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显示,亚东鲑和大西洋鲑首先聚到一起,然后再与红点鲑相聚。结果表明COI基因片段作为三种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have been used in a variety of genetic studies in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Most population studies are performed without preliminary data demonstrating the Mendelian inheritance and reproducibility of RAPD markers. In this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reproducibility of RAPD markers was examined in two consecutive generations of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L. Variability and segregation of RAPD markers were investigated in one F1 progeny and three F2 progenies. Seventy-four RAPD markers were generated by five primers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the initial ornamental (koi) common carp female and wild-type colour common carp male. Fifty-five of these RAPD markers were transmitted to the F1 progeny and the inheritance patterns were analysed. Twenty RAPD markers were fully reproducible and demonstrated dominant simple Mendelian inheritance patterns in two consecutive generations. Twenty-four RAPD markers were not reproducible in all progenies. Thirteen markers displayed inheritance ratios in the progenies that did not fit simple Mendelian inheritance patterns. Non-reproducibility of RAPD markers and distorted ratios may be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amplification, poor amplification or by the appearance of artefact band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with poor reproducibility and non-Mendelian inheritance can lead to misinterpretations of data in population studies, resulting in errors in the estim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and between individual populations.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first identify the set of reproducible RAPD markers that demonstrate Mendelian inheritance before application of the RAPD technique in popul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