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68篇
  免费   1804篇
  国内免费   3287篇
林业   3976篇
农学   3045篇
基础科学   1793篇
  6363篇
综合类   15294篇
农作物   2082篇
水产渔业   976篇
畜牧兽医   2581篇
园艺   1074篇
植物保护   2575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689篇
  2022年   1209篇
  2021年   1276篇
  2020年   1273篇
  2019年   1463篇
  2018年   975篇
  2017年   1612篇
  2016年   1888篇
  2015年   1626篇
  2014年   1949篇
  2013年   2182篇
  2012年   2748篇
  2011年   2689篇
  2010年   2207篇
  2009年   2227篇
  2008年   1841篇
  2007年   2066篇
  2006年   1611篇
  2005年   1242篇
  2004年   956篇
  2003年   751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328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242篇
  1992年   217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9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究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桑叶粗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进行桑叶粗多糖含量测定,比较得出桑叶水提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煎煮次数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当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为2 h,煎煮2次时桑叶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4.94%。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桑叶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倍水,煎煮2 h,煎煮3次。乙醇浓度对桑叶粗多糖的含量及得率影响很大,70%乙醇醇沉所得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质量最大,40%乙醇醇沉所得桑叶粗多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41.5%,显著高于其他乙醇浓度(P < 0.05),提示乙醇浓度越高,桑叶粗多糖含量越低,但得率越高。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2 h,煎煮3次,采用70%乙醇醇沉。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对盐城地区养猪生产中常发猪病猪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高热病等四种疾病的分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同时结合当地猪病发病率高的情况,从养殖业生产的生物安全、疾病防疫、养殖观念以及动物保健等四个方面给予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对藏北典型区域那曲县进行了生态文明统计测度与评价,并对未来8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进行预测,为藏北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对策与思路。采用生态模型评价的方法,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发展、描述、评估和评价的基础上,寻求了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能反映藏北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要求的特征指标;以那曲县为例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模型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目标进行了定量判断。引用协调发展程度计算模型,采用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对那曲地区过去及未来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预测。结果表明:那曲县生态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低,2001~2013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在初级协调发展类和勉强协调发展类之间,未来8年协调发展程度呈下滑态势。  相似文献   
104.
根据雏鸡血清酶活性对蛋鸡进行早期选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测定了147只8、12周龄S220母雏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估测其遗传力及其与产蛋性能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8周龄血清AKP活性遗传力为0.62,300日龄产蛋量遗传力为0.20,两者间的遗传相关为0.8245。利用8周龄血清AKP活性作为辅助性状对300日龄产蛋量进行间接选择,其间接选择效率为个体选择的1.4519倍,为家系选择的1.4837倍,为合并选择的1.1887倍。因此,8周龄血清AKP活性可作为蛋鸡早期选种血液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5.
以羊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和扁蓿豆为材料,按照1、2、4物种梯度,构建3个多样性水平的人工草地,分析多样性水平对豆禾混播群落根系形态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直径0~1mm的根系主要分布于地下0~28cm土层,根长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直径1~2mm的根系主要分布于28~56cm土层.禾本科牧草的根长随着物...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西部地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加速我国西部地区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思路,推行品种良种化、技术先进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模式,促进肉牛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性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刈割强度对伊犁绢蒿叶功能性状及构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新疆荒漠草地典型植物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t ransiliense)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季内多次采样方法(每30d采样一次),比较不同刈割强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对茎叶比和地下生物量变化的影响,以揭示伊犁绢蒿叶片对刈割胁迫的最佳响应机制,为建立模型估算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并试图得出一个既可合理利用又利于种群更新的刈割强度阈值。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刈割后初期各刈割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个别达极显著差异(P<0.01),恢复一段时间后,各刈割强度间差异不显著;适度的刈割强度可增大伊犁绢蒿SLA与LDMC之间的相关性;除对照(CK)外,C2处理处于较高水平,说明适度刈割有助于伊犁绢蒿生殖枝的产生及生长,C2这种刈割强度在实际生产利用上占绝对优势;伊犁绢蒿根系干重随着刈割强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8.
豆禾间作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有利于缓解江淮地区草地面积不足的情况。本研究在2017-2018年,通过对五个播种比例下的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燕麦(Avena sativa L.)间作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燕麦间作进行比较;通过其产量及营养价值等数据评价其优劣。结果表明,箭筈豌豆与燕麦比例3.3:8的间作具有最高总干草产量,为1 595.72 g·m-2。金花菜与燕麦比例6.6:4的间作具有最高的土地当量比和土地利用率,分别为1.36和132.58%,且总干草产量第二。竞争力指数表明金花菜的种群竞争力要高于箭筈豌豆。在营养价值方面,金花菜+燕麦间作更具优势;燕麦与金花菜间作后的粗蛋白含量达到13.88%~14.09%,高于箭筈豌豆间作中的13.19%~13.44%。综合来看,两种间作模式各有优劣,以燕麦产量为导向时,箭筈豌豆+燕麦比例为6.6:4和3.3:8的间作模式更优;而若是只考虑最高的土地利用率,则金花菜+燕麦比例为6.6:4的间作模式更优。  相似文献   
109.
华北平原冬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灌溉用水短缺影响以及生育后期易倒伏减产的制约,冬小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该研究探究了推迟灌拔节水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的影响,设置宽幅精播(W)与常规种植(C)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灌拔节水60 mm(I1)和推迟10 d灌拔节水60 mm(I2)2种灌溉处理,研究冬小麦关键生育期茎秆物理指标,倒数第2节间茎杆力学、抗倒伏指数、蠕变变形量、产量及其组成等指标,探究冬小麦抗倒伏特性综合调优的种植模式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对抽穗期倒数第2节间茎杆抗折力有显著提升的趋势,显著提高了抗弯刚度,显著降低了蜡熟期倒数第2节间茎杆抗折力和抗弯刚度,以及植株蜡熟期鲜质量;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显著提高了抽穗期抗倒伏指数,并提升了灌浆期抗倒伏指数,该处理在抽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的抗倒伏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03、1.58和1.87 N/(m·g)。冬小麦倒数第2节间茎杆在施加小于其极限抗折力的不同比例荷载时具有蠕变特性,宽幅精播模式下推迟灌拔节水茎杆蠕变极值平均值在抽穗期最大,灌浆期表现仍然较好,均由减速蠕变过渡到稳定蠕变阶段,蠕变极值范围介于0.6%~3.7%,蠕变极值平均值介于0.7%~2.5%。综合考虑抗倒伏指数和蠕变试验结果,冬小麦在宽幅精播模式下结合推迟10 d灌拔节水处理的抗倒伏特性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0.
秸秆类生物质具有碱金属及灰分含量高的特性,燃烧时灰分容易团聚结块而影响燃烧室内的配风及燃料的燃烧。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多层二次风配风的生物质燃烧试验装置,以玉米秸秆颗粒为燃料,研究了不同一二次风分级配比、多层二次风配比对烟气中CO、NOx等污染物浓度、燃烧效率及灰分结渣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采用一二次风分级配风时,能够显著降低烟气中NOx的浓度,烟气中CO和NOx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呈现一种竞争关系。二次风位置较高或下层二次风量的减少,都易导致玉米秸秆颗粒燃烧不完全,CO浓度显著提升。与对照组相比,二次风多层配风下,燃烧室内各测点的温度和烟气中NOx浓度均有所降低,最低NOx浓度排放放生在W1工况(空气系数为1.2,一、二次风配比为60%∶40%时,下、中、上二次风按(1/2,0,1/2)),约150 mg/m3。当采用二次风多层配风时,结渣率大幅度下降,最低为4.5%。W1工况的NOx浓度和结渣率均较低,综合评价为最优工况。常用的硅比指数G、碱酸比、Na含量指数、碱性指数Alc等4种结渣指数,均不能正确预测因燃料燃烧区温度T1变化而造成的结渣倾向变化,为此在硅比指数G中引入燃料燃烧区温度T1作为变量,修正后的硅比指数Gt可以很好地对玉米秸秆颗粒因燃料燃烧区温度T1引起的结渣倾向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