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26篇
  97篇
综合类   612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Application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 has been reported to increase P uptake and plant growth. However, no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inoculation with PSMs. The effect of inoculation with phosphate-solubilizing fungal (PSF) isolates Aspergillus niger P39 and Penicillium oxalicum P66 o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s of maize (Zea mays L. ‘Haiyu 6')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Merr. ‘Heinong 35') was examined using culture-dependent methods as well as a 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number of culturable microbes for soybea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with P39, whereas for maize, the sam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with P66. In addition, a greater number of microbes were found in the rhizosphere of maize compared with soybean. The fingerprint of DGGE for 16S rDNA indicated that inoculation with PSF also increased bacterial communities, with the P66 treatment having higher numbers of DGGE bands and a higher Shannon-Weaver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P39;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lso more complex with the P66 treatment. Overall,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species and exotic PSMs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rhizosphere, but plant species were mo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he introduction of exotic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揭示菌渣还田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的机理,以期为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a的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常规化肥(CF)、等氮量还田(T_1)、1.5倍氮量还田(T2)、2倍氮量还田(T3)和2.5倍氮量还田(T_4)5个处理;分别在水稻种植期和小麦种植期采集0—15cm,15—30cm,30—50cm土层土样,对土壤样品的全量养分进行测定。[结果](1)化肥施用或菌渣还田后,0—15cm土层养分含量显著高于15—50cm土层(p0.05);(2)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的变化与常规施肥(CF)相比,在水稻季土壤中,T_4处理下的土壤含有较高的全氮和全钾养分含量水平,T2,T3和T4能有效提高全磷养分含量;在小麦季土壤中,T4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全钾在不同菌渣处理条件下的含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T_1、T_2、T_3和T_4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大致呈现出随着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结论]高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全磷养分含量,中量菌渣还田能有效提高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113.
高密度培养基因工程菌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密度发酵是发酵工业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随着发酵规模的扩大,诸多因素影响着基因工程菌的表达和产物形成量的高低。本文分析和介绍了宿主、营养、PH、温度、溶氧、比生长速率等条件对重组蛋白产生的影响及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4.
以食用菌发酵液为原料,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及甲醛滴定法等,测定不同食用菌发酵液中非糖类物质的含量。主要测定血芝、灵芝、侧耳、银耳4种食用菌发酵液的蛋白质、维生素、核苷酸、葡萄糖酸、氨基态氮的含量,并分析食用菌在不同发酵阶段各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发酵液在不同发酵阶段各成分的变化基本相似,都是逐渐升高,各成分在发酵第三阶段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5.
主要虫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我国近几年来,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白僵菌、绿僵菌等主要虫生真菌的进展.内容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工程等技术进行基因水平上菌株改良以及利用酶谱分析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遗传差异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6.
通过热泵系统达到了定量气体在干燥系统内循环除湿效果;采用双层链带式输送装置和滚动阀机构实现设备在闭气条件下的连续输送和定量进出料目的;采用表冷凝器+小水池+蒸发器形成的水循环除湿系统,有效解决干制加工初期压缩机除湿负载太大问题;采用燃烧降氧法在实现气调的同时充分利用热能.设备在节能和提高干制品质量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黑木耳八宝粥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大众口味的最佳配方:黑木耳干重25g,绿豆50g,红豆150g,红糖、白糖各50g,糖稀100g,糯米100g,水1500mL,花生仁、银耳和莲子适量,其中糯米的添加量是影响黑木耳八宝粥风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8.
用棉子壳栽培阿魏菇时 ,在培养基中加入 2 0 %的麦麸 ,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加快 ,提前 6天出菇 ,选用2 0 的菌袋 ,可以使一潮菇的生物学效率达到 10 5 %以上。  相似文献   
119.
菌糠混合料喂饲肉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开发菌渣废弃物资源,提高肉鹅的生产效益,进行了菌糠混合料喂饲肉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糠饲料喂饲肉鹅,虽然肉鹅增量低于常规精料喂饲肉鹅3.1%~7.6%,但增量差异不显著,技术具有推广的可行性.而且添加菌糠饲料喂饲肉鹅,经济效益高11.9%~22.0%,具有实际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20.
【目的】了解国家种质库存小麦的主要寄藏真菌,评价不同地域来源的小麦种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吸水纸法、平皿测定法和洗涤法检测了共1465份库存小麦种质。【结果】在来自陕西、河北和青海的712份小麦种质中,通过吸水纸法共检测到17属近40种真菌,其中陕西小麦种质上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交链孢(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Xspergillus)、离蠕孢属(Bipolari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毛壳霉属(Chaetomium)等,河北区小麦的优势菌群为交链孢、根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镰刀菌等,青海区小麦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是交链孢、根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等;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tiliforme)、节状离蠕孢(Bipolaris nodulosa)、草本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等。通过平皿测定法在353份陕西小麦材料中检测到16属25种真菌,较为常见的几类真菌是交链孢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膝葡孢属(Gonatobotrys)、青霉属、镰刀菌等。运用洗涤法在400份小麦种质中检出6份带有小麦条黑粉菌(Ustjlago tritici)的材料,在陕西小麦材料中占1.3%,河北材料中占2.0%。【结论】在小麦种质中共检测到19个属真菌,大部分为腐生菌,少数属弱寄生菌,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