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63篇
基础科学   162篇
  681篇
综合类   1327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160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63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77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热应激条件下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试验在北京安定棚沨奶牛养殖场选取75头健康的泌乳中期(104.8±12 DIM)中国荷斯坦奶牛,根据胎次(2.0±0.2)、产奶量(26.52±0.33 kg)、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添加不同水平的阴阳离子平衡盐来调整日粮DCAB值,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组和对照组,分别饲喂DCAB值为195.76、186.68、177.77、166.94、239.12 m Eq/kg DM的日粮。试验期为67 d,其中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60 d。试验通过改变日粮DCAB值来研究在热应激条件下,不同DCAB值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条件下,饲喂不同DCAB日粮对奶牛生产性能及乳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1.6%和0.8%,然而试验Ⅲ、Ⅳ组的产奶量分别下降了2.2%和1.7%,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改变日粮DCAB值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总固形物及体细胞无显著影响。对牛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82.
试验旨在探究副乳头(SNT)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及乳腺发育相关基因LGR5与副乳头发生的关系。收集325头有副乳头奶牛及同年出生的737头无副乳头奶牛的产奶性能数据,比较有、无副乳头奶牛间的产奶性能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有、无副乳头奶牛LGR5基因的表达差异,通过直接测序法测定有、无副乳头奶牛的LGR5基因序列,寻找该基因上的遗传突变。结果表明,无副乳头奶牛的日产奶量、高峰奶量及泌乳持续力等产奶性能均优于有副乳头奶牛,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LGR5基因在有副乳头奶牛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5);在LGR5基因第1内含子中检测到3个SNPs:rs42849472、rs42849471和rs42849470,有副乳头奶牛中3个SNPs的AA基因型频率均极显著高于无副乳头奶牛(P<0.01)。结果提示,LGR5基因可能与奶牛副乳头发生有关,可作为有效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83.
奶牛子宫内膜炎诊疗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普遍发生的一种生殖疾病,可导致奶牛产犊间期延长、产奶量降低、淘汰率增加、治疗期间奶源废弃、管理及治疗成本增加,也是导致奶牛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众多,主要有阴道镜检查、Metricheck装置评估、子宫细胞学检查、抗生素疗法、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激素疗法、臭氧新型疗法等诊疗技术。阴道镜检查是一种可视化检查方法,利用内窥镜直观评估奶牛阴道内分泌物性状确定子宫内膜炎严重程度;Metricheck装置是根据阴道内分泌物含量和性状,设置不同评分值评估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和繁殖性能;子宫细胞学检查通过子宫细胞刷、灌洗或活检技术确定子宫内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的比例,设定奶牛产后不同时期PMN最佳阈值诊断子宫内膜炎;抗生素疗法通过宫内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抗生素等途径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成本低,见效快,是目前治疗奶牛临床子宫内膜炎最常用的疗法;中药疗法筛选不同组分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调节奶牛机体免疫系统,改善子宫内血液循环,抑制致病菌繁殖,促进子宫恢复正常生理机能;中西医结合疗法兼具中药辩证治疗的优点和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临床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激素疗法中前列腺素通过诱导黄体溶解,消除黄体酮产生和免疫抑制,刺激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奶牛长期子宫感染和炎症的风险;臭氧新型疗法是将臭氧制作成泡沫制剂、油制剂等产品通过宫内灌注杀灭病原菌。这些诊疗技术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过程中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对评估产后奶牛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文章通过介绍这些诊疗技术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氨化处理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脱毒效果及其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对人工感染2 550μg/kg AFB_1的玉米和大米混合物(1∶3)进行氨化处理,分为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1Mpa,1h)、Ⅲ(0.1 Mpa,2h)、Ⅳ(0.1 Mpa,3h)、Ⅴ(0.2 Mpa,1h)、Ⅵ(0.2 Mpa,2h)、Ⅶ(0.2Mpa,3h)、Ⅷ(0.3Mpa,1h)、Ⅸ(0.3Mpa,2h)、Ⅹ(0.3Mpa,3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不同氨化处理的AFB_1的脱毒效果及混合物的营养成分。试验二:研究氨化处理AFB_1对奶牛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Ⅰ组,未处理)和试验组Ⅱ(0.3Mpa,1h)、Ⅲ(0.3Mpa,2h)、Ⅳ(0.3Mpa,3h)组,每组3个重复,测定体外发酵2、4、8、12、24和48h的产气量、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显示:在试验一中,试验组粗蛋白质(C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Ⅹ组(0.3 Mpa,3h)AFB_1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除Ⅶ组外)(P<0.05)。在试验二中,Ⅳ组(0.3 Mpa,3h)发酵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体外发酵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降解率(除48h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Ⅱ(0.3Mpa,1h)和Ⅲ组(0.3Mpa,2h)组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氨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样品中AFB_1含量,提高CP含量,改善瘤胃发酵,其中0.3Mpa、3h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85.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健宫散治疗奶牛子宫炎对部分血液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对产后子宫炎作用机理,为早期预防奶牛子宫炎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年龄、体重和胎次相近的18头奶牛按临床症状、阴道分泌物的性状、B超检查分为3组,患病组(患子宫炎不治疗)、正常组(未患子宫炎)和治疗组(患子宫炎治疗),每组6头。治疗组灌服中药健宫散,患病组与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灌药期为7 d。分别于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1、4、7、11、15、20 d采集血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用药前后3组奶牛部分血液及代谢指标。结果表明,健宫散能显著提高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数(P<0.05),显著降低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粒细胞数、β-羟丁酸、尿素氮、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含量(P<0.05)。由此可见,中药健宫散能调节部分血液和代谢指标,提高机体抗炎、免疫能力,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子宫炎。  相似文献   
986.
为了对比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采食、反刍、逍遥行为和日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选择体重、胎次相近的8头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其中,4头处于泌乳盛期(泌乳盛期组),4头处于泌乳后期(泌乳后期组),进行了采食行为观察和消化试验,两组奶牛预饲期20 d,正试期15 d。结果表明,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天的干物质采食量为21.2 kg,极显著高于泌乳后期组的14.1 kg(P<0.01),但两组奶牛的采食时间和采食次数无显著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每千克DM采食的时间也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奶牛(P<0.01);一昼夜总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每千克DMI需反刍时间泌乳盛期组奶牛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泌乳盛期组奶牛躺卧、走动和站立时间与泌乳后期组奶牛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泌乳盛期组奶牛日粮中NDF和ADF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泌乳后期组(P<0.01),两组奶牛N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5.8%、67.8%,ADF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4.2%、60.7%。  相似文献   
987.
为探索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情况与泌乳量、泌乳期、季节之间的联系,以河北保定地区5个奶牛场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奶牛乳房炎多发生在泌乳90~150 d,泌乳天数越长发病头数越多;从产奶量来看,泌乳量越高发病牛比例越高;从发病季节来看,奶牛乳房炎在秋季发病率高,春季、夏季和冬季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988.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an unvaccinated dairy farming enterprise in which three workers on one of the milking herds (Herd 1) were diagnosed with leptospirosis due to serovars Hardjo (H) (n = 2) and Pomona (P) (n = 1) between January and March 2015. Blood and uri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milking cows in Herd 1 (N = 230) and Herd 2 (N = 400), rising one‐ (R1, N = 125) and rising two‐year‐old (R2, N = 130) replacement heifers, and four pigs associated with Herd 1, in March 2015. Sera were tested using the MAT for serovars H, P, Copenhageni (C), Ballum (B) and Tarassovi (T), and urine samples were tested by qPCR. Seventy‐five per cent of 109 cows in Herd 1 and 36% of 121 in Herd 2 were seropositive (≥48), predominantly to H and P, and 23% of 74 cows in Herd 1 and 1% of 90 cows in Herd 2 were qPCR positive. Fifty‐five per cent of 42 R2 heifers were seropositive to T. No R1 and 17% of 42 R2 heifers were qPCR positive. Subsequently, all cattle were vaccinated for H and P, and Herds 1 and 2 were given amoxicillin. After the booster vaccination, 7% of 91 in Herd 1, 2% of 82 in Herd 2 and 11% of 38 R1 heifers (sampled as R2) were PCR positive. After the amoxicillin treatment, no cows in Herd 1 and 5% of 62 cows in Herd 2 were urine PCR positive. Calves and pigs were seropositive to H, P, C and B. Vaccination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appeared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exposure of workers to vaccine serovars. However, evidence of non‐vaccine serovars indicated that workers likely remain at risk of exposure to Leptospira.  相似文献   
989.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