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3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814篇
林业   958篇
农学   798篇
基础科学   1109篇
  878篇
综合类   4259篇
农作物   488篇
水产渔业   325篇
畜牧兽医   2054篇
园艺   350篇
植物保护   387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418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807篇
  2010年   623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3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广西分离株血清亚型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兔制备的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高免血清,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对从广西发病鸡群分离的4个IBDV代表性流行毒株和2个常用疫苗株进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6个毒株被分为2个血清亚型;根据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目前在广西流行的IBDV野毒株之间以及其与疫苗株间的抗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对及时掌握广西IBDV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并为研制更有效的适合本地使用的IBD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采用RT-PCR扩增出大小409bp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PRRSV N gene),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KG,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KG-N,转化表达菌株BL21(DM3)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N蛋白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1 000,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扩大诱导培养,收集菌体,提取包涵体,用GST-Protein Purtification Kit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纯度达到90%以上,可满足诊断抗原质量要求。用纯化PRRSV重组核衣壳蛋白GST-N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PRRSV血清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并组装ELISA试剂盒。优化后抗原最适包被质量浓度为2.5mg/L;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0;对血清样本检测临界值为0.224;与美国IDEXX公司的HerdChek ELISA试剂盒符合率为92%,特异性为95%,敏感性为90%;与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乙型脑炎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等常见猪繁殖障碍病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ELISA试剂盒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3.44%~6.34%和5.04%~7.64%。置4℃条件保存12个月,试剂盒稳定性无明显改变。该试剂盒对350份临床疑似血清检出率为88.6%。研制的ELISA试剂盒为PRRSV临床血清抗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3.
建立了17种兽药中非法添加多西环素的HPLC-PDA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醋酸盐缓冲液-乙腈(80:20)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波长(200~400 inia)扫描,检测波长为280 nm,并通过液相色谱保留时间、紫外光谱信息和峰纯度检查,对非法添加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下,多西环素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多西环素在5~5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在86.5%~118.1%之间,RSD为0.2%~4.5%,检测限为0.5 mg/g。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兽药制剂中多西环素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4.
以鲜红辣椒S06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法从鲜红辣椒S06中提取辣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较佳的乙醇–石油醚溶剂混合比、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时间,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辣椒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率最高的条件为乙醇–石油醚溶剂混合比为3∶7,料液比为1∶5.5,温度为60℃,时间为2.0h;纯度最高的条件为乙醇–石油醚溶剂混合比为3∶7,料液比为1∶5.5,温度为65℃,时间为1.5h;与传统的乙醇提取法相比较,提取率和纯度分别提高了27.8%和53.8%,辣椒素提取率达(4.961±0.232)‰,辣椒素纯度达(8.568±0.245)%。该方法能提高辣椒素的提取率,降低提取成本,改良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5.
[目的]为找出陕西地区奶牛隐型乳房炎的临界点。[方法]采用生产上常用的乳房炎诊断方法,通过间接测定乳中体细胞数来诊断乳房炎的发生。[结果]找出体细胞数在47.46万以上时才依次表现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的特征。[结论]从而依据以上结果制定出两种方案用于预防和治疗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3个不同基因型新城疫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以鸡新城疫病毒(NDV)基因Ⅱ型弱毒疫苗株LaSota、基因Ⅶ型鸡源野毒株Y98F9和基因Ⅵ型鸽源野毒株PB9601为灭活疫苗,制备相应的抗血清。将3株病毒分别与相应的抗血清做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和在细胞培养上做交叉病毒中和试验(VI).以此比较3个基因型病毒间的抗原同源性关系。在交叉HI中,LaSota株与基因Ⅶ型的Y98F9株间的同源性为90.0%,而基因Ⅵ型的鸽源PB9601株与Y98F9株间的抗原同源性仅为74.2%,与LaSota株间的抗原同源性更低至65.2%。在交叉VI中,也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同源性关系,LaSota株与Y98F9株间的同源性为90.1%,而鸽源PB9601株与Y98F9株间的同源性也仅为75%,与LaSota的同源性进一步低至65.8%。  相似文献   
97.
为探究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桑叶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桑叶粗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加水倍数、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苯酚一硫酸比色法进行桑叶粗多糖含量测定,比较得出桑叶水提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乙醇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煎煮次数对桑叶粗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当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为2 h,煎煮2次时桑叶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4.94%。但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最终确定桑叶水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25倍水,煎煮2 h,煎煮3次。乙醇浓度对桑叶粗多糖的含量及得率影响很大,70%乙醇醇沉所得水提物中桑叶粗多糖质量最大,40%乙醇醇沉所得桑叶粗多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41.5%,显著高于其他乙醇浓度(P < 0.05),提示乙醇浓度越高,桑叶粗多糖含量越低,但得率越高。桑叶粗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倍数为25倍,煎煮时间2 h,煎煮3次,采用70%乙醇醇沉。  相似文献   
98.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引起奶牛不孕的常见疾病之一。我县一规模奶牛场共存栏奶牛约980头,其中成年适繁母牛460头,均为全年舍饲饲养。2010年该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达55%以上,严重影响了本场的生产和发展。该实验从我县一规模奶牛场中共收集病例100头,分成4组,每组25头,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宫净康进行子宫内灌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00.
Reasons for performing stud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is diagnosed rarely in equine practice although it may be under‐recognised. A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condition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would be to the benefit of such cases presenting in practice. Mor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se cases is needed. Objectives: Three cases of diabetes mellitu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specific test fo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ancreatic β cell function in order to define accurately and characterise the existence of T2DM in all 3 subjects. Methods: The insulin‐modified frequently sampled i.v. glucose tolerance test was performed in each case and the data so obtained were subject to minimal model analysis of insulin‐glucose dynamics. Cases were then monitored following treatmen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ietary modification, metformin, glibenclamide and pergolide. Results: Marked insulin resistance was identified in each case and, furthermore, severe pancreatic β cell dysfunction was present therefore classifying each case as end stage T2DM. Treatment was nevertheless associated with restoration of normoglycaemia in all cases. Conclusions: T2DM in horses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generally considered. In some cases individuals may respond to therapy aimed at restoring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ancreatic function. Drugs used in other spec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2DM have not yet been adequately tested in horses. Potential relevance: T2DM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mature to elderly horses and ponies suffering from weight loss, polydipsia and polyuria. Clinician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offer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advice when such cases are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