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3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814篇
林业   958篇
农学   798篇
基础科学   1109篇
  878篇
综合类   4259篇
农作物   488篇
水产渔业   325篇
畜牧兽医   2054篇
园艺   350篇
植物保护   387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418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436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807篇
  2010年   623篇
  2009年   599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6篇
  1973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甘肃省定西市当归“水烂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烂病是甘肃省当归上发生的一种病害.本试验对水烂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和相似性比对,发现该病原菌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Pseudornonas fluorescens生物型Ⅱ)的序列相似性达99%,其片段大小为1445 bp,编号为ZB1.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岷归2号’(新繁品种)致病力最强,‘岷归1号’(主栽品种)次之,对‘朝鲜当归’(引进品种)的致病力最弱.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能引起当归水烂病.  相似文献   
52.
20%精喹禾灵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进行20%精喹禾灵乳油防除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精喹禾灵乳油用药有效成分剂量应为45.0~52.5 g/hm2,该剂量下,20%精喹禾灵乳油搭配笔者单位自主研发的HY-01增效剂,能够有效防除夏大豆田的马唐、牛筋草、稗草;施药后30d,对禾本科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在95%以上,可见在推荐剂量下施用对大豆安全。  相似文献   
53.
柴江权 《长江蔬菜》2013,(20):25-27
杭椒一号是一个市场认可度最高的杭椒品种,目前种植面积最广,但此品种的优势日渐衰退。为了选育推广一个与杭椒一号综合性状相当或较好,尤其是商品性好、抗病能力强的杭椒新品种,特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将澜园丰恺与杭椒一号在抗病性、耐高温能力、产量等方面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澜园丰恺杭椒新品种在抗病性、产量、耐高温等方面表现均较好,商品性与杭椒一号相当,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杭椒新品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54.
对6个西兰花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旨在选出适宜宁波市春季西兰花栽培的品种.结果表明,宁波市春季西兰花栽培主栽品种首选优秀,其商品性好、适应性强;可搭配种植春秀70、EQB8等品种,二者花球紧实、蕾粒细腻、品质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55.
2013-2014年在设施大棚条件下,以玉云苦瓜为对照,对新翠、翠玉、雅秀、春晓1号、翡玉5个苦瓜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翠苦瓜早熟、商品性优、生长势强,产量达5 394.3 kg/667 m2,综合性状优于其他5个品种,是平和地区早春设施大棚大面积种植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56.
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之一,其播种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保护性耕作的效果。为了优化免耕播种机的关键部件破茬刀,研制了一种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实时地测绘出圆盘破茬刀待测点的运动轨迹。通过对三种圆盘破茬刀的运动轨迹的测绘与试验,得出光面圆盘破茬刀上待测点的运动轨迹为光滑的摆线,半圆型缺口盘和阿基米德螺线盘上待测点的运动轨迹为由不同长度的圆弧组成的云曲线。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圆盘破茬刀冲击情况、入土滑切角和滑切速度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建立了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切割根茬运动的运动学模型。描绘出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运动轨迹是由不同长度的圆弧组成的云曲线,建立了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运动方程。发现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刃口上点的轨迹具备了光面圆盘破茬刀的摆线规律,也具备了半圆型缺口圆盘破茬刀的冲击性,并且滑切角较大,滑切性能更好。通过圆盘破茬刀切割玉米根茬运动特性测绘装置的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得出阿基米德螺线型圆盘破茬刀、机具配重为100 kg时破茬效果达90%以上,破茬率较高。  相似文献   
57.
玉米秸秆切割过程的非线性数值模拟与仿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玉米秸秆—切割刀片参数化模型,借助LS-DYNA971非线性有限元软件模拟切割刀片切割玉米秸秆的过程。玉米秸秆切割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能降低试验成本和缩短试验时间,可视化数值模拟过程可为玉米秸秆收获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利用参数化模型特点,通过改变玉米秸秆直径大小、秸秆含水率、切割方式和刀片刀端线速度进行正交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对切割力来说,含水率对其影响最显著,其它影响依次为:秸秆直径、切割方式、刀片刀端线速度;对切割功耗来说,含水率影响最显著,其次分别为:秸秆直径、刀片刀端线速度、切割方式。经正交综合平衡法分析可知:当刀片刀端线速度为28 m·s-1,采取滑切方式,玉米秸秆含水率、直径分别为45%、26 mm时为最优。玉米秸秆—切割刀片动力学可视化数值模拟仿真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对玉米秸秆收获机械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8.
用于制备固体免疫剂的液体免疫剂最佳组合:TMV,CMV和TuMV抗血清的稀释度分别为1/256、1/64和1/128,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浓度为11%、0.01mol/L PBS的pH值为7.0,甘油浓度为10%。液体制剂冻干过程的降温方式为二步法。固体制剂贮藏条件的最佳组合:含水量为3.2%,贮藏温度为-10℃。固体制剂在-10℃贮藏1年后,采用病毒细菌凝集试验检测TMV,CMV和TuMV纯病毒  相似文献   
59.
近50 a中国≥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全国583个气象站点近50 a(1961-2010年)日均气温资料,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采用反距离插值和Mann Kendall趋势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10 ℃有效积温等值线中心和典型有效积温带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10 ℃有效积温的时空分布在1985年前后差异性显著。≥10 ℃有效积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在0~10 ℃•d•a-1,≥10 ℃典型有效积温带整体北移显著。≥10 ℃有效积温为0~3 400 ℃•d的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 ≥10 ℃有效积温为3 400~8 000 ℃•d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增速达2.0×104 km2•a-1。1985年后我国≥10 ℃有效积温起始时间提前和持续时间增加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有效积温的起始时间整体有所提前,提前幅度集中在0~4 d•(10a)-1;有效积温持续时间均有所增加,增加梯度集中在0~6 d•(10a)-1。  相似文献   
60.
In recent years in Finland, Fusarium infections in onions have increased, both in the field and in storage, and Fusarium species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Botrytis as the worst pathogens causing post‐harvest rot of onion. To study Fusarium occurrenc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onion sets, harvested onions and also from other plants grown in the onion fields. Isolates of five Fusarium species found in the survey were tested for pathogenicity on onion. Fusarium oxysporum was frequently found in onions and other plants, and, of the isolates tested, 31% caused disease symptoms and 15% caused growth stunting in onion seedlings. Fusarium proliferatum, a species previously not reported in Finland, was also identified. Over 50% of the diseased onion crop samples were infected with F. proliferatum, and all the F. proliferatum isolates tested were pathogenic to onion. Thus, compared to F. oxysporum, F. proliferatum seems to be more aggressive on onion. Also some of the F. redolens isolates were highly virulent, killing onion seedlings.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gene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aggressive isolates of F. oxysporum f. sp. cepae group together and are distinct from the other isolates. Incidence and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the different Fusarium species differed between the sets and the mature bulbs. More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o what extent Fusarium infections spoiling onions originate from infected onion sets rather than the fiel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