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2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367篇
林业   99篇
农学   524篇
基础科学   73篇
  193篇
综合类   927篇
农作物   259篇
水产渔业   157篇
畜牧兽医   526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2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01.
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作为产仔数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分析了FSHR基因2个位点(FSHRA、FSHRB)的PCR-SSCP、PCR-RFLPs多态性,利用SAS软件分析了多态性与母猪产仔数间连锁关系。找到了1个影响产仔数的新的变异位点FSHRB,该位点多态性显著地影响猪产仔数性状,即基因型BB的产仔数显著地高于AB、AA基因型。结果显示出该位点具有作为常规选育的辅助选择的有效的分子标记潜力。  相似文献   
102.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相似文献   
10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杀虫细菌苏云金杆菌ICP基因构建工程菌,包括植物根际定居菌、植物疫苗、重组杀蚊蓝细菌和杆状病毒Bt重组菌等研究的历程及现状、成功的范例及存在问题.文中亦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105.
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 Triticum, MoT) 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06.
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以4种食用百合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研究了层出镰刀菌处理对食用百合保护酶相关基因(POD、CAT)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期为研究食用百合抵抗逆境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OD在“龙牙×兰州”(R6-2、6)杂交百合、“铁炮×兰州”杂交百合、“兰州”百合被处理后的第1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18.57、63.81、51.41、37.42倍,然而“铁炮”百合则是被处理后的第3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约为对照组的113.19倍;CAT在“龙牙×兰州”(6)杂交百合、“铁炮×兰州”杂交百合均是被处理后的第1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其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68.02、19.77倍,在“龙牙×兰州”(R6-2)杂交百合、“兰州”百合则是被处理后的第3天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处理后的其它时间段,分别约为对照组的30.69、25.19倍,铁炮百合是被处理后的第5天基因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时间段,约为对照组的71.83倍。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明确甘肃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对96份品种的主要春化基因位点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小麦品种中,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等位变异组合存在11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A1/Vrn-B1/Ppd-D1a次之。在春麦生态区存在11种组合类型,其中VrnA1/Vrn-B1/Ppd-D1a频率最高,Ppd-D1a次之。在河西灌溉春麦区、中部干旱春麦区与洮岷高寒春麦区频率最高的组合类型分别为Vrn-A1/Vrn-B1/Ppd-D1a、Vrn-A1/Vrn-B1和Ppd-D1a。与春麦生态区相比,冬麦生态区不存在春化基因显性变异Vrn-A1,且仅存在Ppd-D1a、Vrn-B1/Ppd-D1a、Vrn-D1/Pp-D1a三种类型的等位变异组合,其中,Ppd-D1a类型频率最高,Vrn-B1/Ppd-D1a次之。在陇南冬麦区、渭河上游冬麦区、泾河上游冬麦区中,基因组合类型Ppd-D1a均占主导地位,分布频率依次为46.2%、93.6%和100%。  相似文献   
110.
为加快AL型杂交小麦的发展,以不育系AL18A、恢复系99AR144-1及二者杂交F2代群体为材料,选用SSR标记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进行育性恢复基因的QTL定位。结果表明,育性恢复由主效和微效基因共同控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1B染色体上检测到了1个主效恢复基因QTLqRf-1B-1,在5AL染色体上检测到了1个微效QTLqRf-5A-1。qRf-1B-1位于SSR标记Xbarc8与Xgwm413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85cM和2.00cM,LOD值为14.06,加性效应为18.87,可解释22.43%的表型变异;qRf-5A-1位于SSR标记Xgwm595与Xgwm410之间,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00cM和0.10cM,LOD值为3.18,加性效应为12.32,可解释5.44%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