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87篇
农学   243篇
基础科学   41篇
  122篇
综合类   83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55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以库尔勒香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杨酸(SA)对库尔勒香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 石细胞合成及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水杨酸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降低了石细胞的大小、密度和含量.并且喷施水杨酸还提高了果实硬度,从而提高了果实的耐贮性,但同时降低了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提高了可滴定酸的含量.水杨酸的施用浓度以0.02 mmol/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揭示梨果实的大小、形状、果重与叶片的大小及形状特征间的相关性,采用总体抽样方法,复选20个果实与20片叶为试验样本,8个果实与8片叶为检验样本。采集试验样本果实与叶片的图像,并裁剪转化成二值化图像。以梨果实和叶片区域细化后的边界像素数和区域内像素数分别为果实和叶片的周长和面积,结合分形理论中周长与面积的关联模型,得到梨果实的周长与面积的拟合模型y=1.034 2x+0.109 8;叶片周长与面积的拟合模型为y=1.480 7x+1.245 5;叶片周长与果实周长的拟合函数y=0.795 5x+0.778 7;叶片面积与梨果实面积的拟合函数y=0.526 1x+1.433 1;叶片面积与果重的拟合函数y=1.930x+2.718。通过样本检验,各模型拟合精度达90%。  相似文献   
993.
为建立黄冠梨离体培养高效再生体系,以茎尖为外植体,设计不同消毒处理,外植体离体培养30d后,获得初代培养无菌苗,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增殖和生根适宜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茎尖消毒以75%酒精处理10s、再用0.1%HgCl2浸泡4min的消毒效果最佳,适宜增殖培养基为AS+6-BA0.8mg/L+NAA0.1mg/L,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克隆鸭梨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序列,并分析其在果实发育阶段和机械伤害时的表达模式,为研究鸭梨褐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鸭梨PAL全长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采用MEGA 5.1软件构建PAL蛋白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AL在鸭梨果实发育阶段及受机械伤害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在鸭梨中获得了2个含完整CDS区的PAL,分别命名为PbPAL1PbPAL2PbPAL1 cDNA序列全长为2 232 bp,含2 160 bp完整开放阅读框、60 bp的5′非翻译区及12 bp的3′非翻译区,GenBank登录号为GU906268.1;PbPAL2 cDNA序列全长为2 387 bp,含2 163 bp完整开放阅读框、14 bp的5′非翻译区及210 bp的3′非翻译区,GenBank登录号为GU906269.1。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bPAL1和PbPAL2位于分子进化树的不同分支,PbPAL1与西洋梨(Pyrus communis)的PAL同源性较高,而PbPAL2与桃(Prunus persica)的PAL同源性较高。定量PCR分析表明,随着鸭梨果实发育成熟,果皮、果肉和果心的PbPAL1PbPAL2表达量各异,但均呈下降趋势;且果实发育早期果心中的PbPAL1PbPAL2表达量显著高于果皮和果肉。损伤处理可迅速诱导鸭梨的果肉褐变,果皮褐变出现较晚;同时,损伤刺激果皮和果肉组织中PbPAL1PbPAL2表达上调。果皮中PbPAL1表达量在损伤处理后6 h达到高峰,而PbPAL2在损伤处理后48 h才显著上升;果肉中PbPAL1在损伤处理后1 h表达量开始显著上升,而PbPAL2在损伤处理后12 h才显著上升。【结论】鸭梨PbPAL1PbPAL2属于2个不同的PAL类型,其表达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机械损伤过程中,两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表明其参与了损伤引起的组织褐变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电导法测定西洋梨耐寒性及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电导法测定低温处理后西洋梨一年生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以鉴定西洋梨不同品系的耐寒性,并与水培扦插催芽及形态解剖观察等鉴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导法是鉴定西洋梨耐寒性的一种既简易又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苹果梨分类地位的RAPD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PD技术对15个梨品种及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从10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89条DNA带,其中多态性DNA带84条,占93.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8条。利用DNA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初步认为延边苹果梨应该归属于白梨系统。  相似文献   
997.
研究表明 ,翠冠、清香和脆绿 3个梨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早果、高产和优质的特性。建园初期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和拉枝促花结果是早产的主要措施 ,建园第 3年产量达到 1 0 4t·hm-2 ,可收回 84 6%的总投资 ;第 3年的投资回报率达到 363 4%。园地自然生草 ,以草喂羊 ,羊粪还园 ,达到覆盖园地、肥土、壮树和保持水土的良性循环。施用商品有机肥 ,少施化肥 ,果实套袋 ,少喷农药 ,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表 6参 4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检测并分析新疆和静县223团场多年生早熟梨树上的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方法]对采自新疆和静县223团多年生早熟梨的枝条和叶片样品进行RNA抽提,经RT-PCR技术鉴定检测.[结果](1)多年生早熟梨树检测到苹果锈果类病毒,得到2条ASSVd核酸序列(JX861258~JX861259),所得序列与G enBank中已报道的国内外ASSVd序列同源性达86;以上.(2)原位RT-PCR检测进一步表明ASSVd的RNA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叶片叶肉组织的细胞核内.[结论]通过序列分析比对,各寄主上的ASSVd分离物核酸序列变异较小,地域和品种间核酸序列无明显差异.建立了优化的RT-PCR检测及原位RT-PCR检测方法,为果树ASSVd的快速检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美国红巴梨(Pyrus communis.L)高接换优过程中的品种新梢生长和嫁接愈合状况及产量恢复的分析表明,采用插皮接时原品种(或砧木)的嫁接枝条粗度选择在1.5~2.5 cm范围内,接口愈合效果最好,接后的品种生长发育较好,原砧的干砧率较低.试验发现,腹接的接口愈合程度高于插皮接,但成活率、生长势较插皮接方式低,枝条花芽量较少.此外,高接树第4年负载产量应比同等地径的该品种树体负载产量要略少,以确保花芽的形成和翌年产量.  相似文献   
1000.
First report of Athelia bombacina causing postharvest fruit rot on pe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ar is an important fruit crop in the world. An uncharacterized disease has been observed on pear fruits during cold storage in Suning, Shenzhou, Xinji and other loc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has reached 10%, and sometimes up to 20%. A particular fungus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the infected pear fruit and cultured. Based on its morphology,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icity and ITS sequence, the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Athelia bombacina.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thelia bombacina causing postharvest fruit rot on p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