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87篇
农学   243篇
基础科学   41篇
  122篇
综合类   836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55篇
植物保护   1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不同梨品种与腐烂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梨树腐烂病是一种发生普通,危害严重的病害,通过研究表明,腐烂病的发病程度除了与栽培管理和冻害等有关外,还与梨的品种关系密切,试验的品种中,以锦丰最抗病,金花、秦酥次之,五九香最差。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对金秋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生长速率、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食部分和含水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果实生长速率有三个高峰:一个在花后40d,一个在花后82d,一个在花后131d;还原糖与非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在花后110d前基本一致,但在花后110d后恰好相反,还原糖含量下降,非还原糖含量上升;有机酸含量在花后124d前逐渐升高,花后124d以后逐渐降低;维生素C含量呈V形的变化曲线,花后96d前逐渐降低,以后逐渐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可食部分和含水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3.
以10 a生龙冈茌梨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微生物叶面肥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喷施处理对其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叶面肥能显著地提高龙冈茌梨的单果重,减小果皮厚度;但是低浓度处理对其果皮色泽和光洁度、果锈数量以及口感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只有在高浓度时才稍有改善.微生物叶面肥能显著提高龙冈茌梨果实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能显著地降低龙冈茌梨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和石细胞含量,但是对果实硬度的改善并不明显.综合不同浓度微生物叶面肥对龙冈茌梨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的影响,认为较高浓度有助于提高龙冈茌梨的品质,以1∶600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4.
以鸭梨为试材,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叶片内源多胺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多胺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低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提高了叶片内源多胺的含量,而高浓度的水杨酸则抑制内源多胺的合成.在田间试验中,5月26日至7月26日腐胺和亚精胺含量显著提高,精胺含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5.
通过开展不同整形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梨幼树不同树形对侧枝生长、树冠形成的影响不同,因此在开花结果早晚、前期产量、效益方面差异较大。以折叠式扇形和Y字形整形提高早期产量效果最为显著。在每667m2栽植110株左右的密度情况下,常常采用折叠式扇形的树形;在栽植密度大于110株/667m2的情况下,采用Y字形树形;栽植密度小于40株/667m2以下的早熟梨采用疏散分层形的树形。根据不同整形方式的方差分析,得出丰产树形结构指标:在栽培密度110株/667m2的条件下,‘翠冠’梨产量控制在3000~4000kg/667m2,枝量30000~40000枝/667m2,一般每20~25cm着生1个结果枝,叶面积系数2.5~3.2,果距保持20~25cm,留果量12000~16000个/667m2,叶果比25~30:1,枝果比2~2.5:1,中短果枝占85%~90%,单株负荷27.5~37.5kg。  相似文献   
146.
罗会贤  张发维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1):164-165,159
通过对黔北梨园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分析近些年来该地区梨树病虫种群的发生动态和演变原因,提出加强农业措施,积极开展物理、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7.
梨肉松弛特性各向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松弛特性参数如平衡弹性模量、衰变弹性模量、粘滞系数和松弛时间为指标研究了梨果肉的各向松弛特性差异。总体而言,梨肉因取样部位、取样方向、取样深度等不同,松弛特性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朝向对各种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8.
对上杭县九洲村的蜜雪梨栽培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果园普遍存在二次开花、梨锈病严重发生、鸟害发生频繁等问题,提出规模化种植、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管理果园、采用不同防治方法减少鸟害等措施来加快蜜雪梨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9.
2014—2016年,以‘黄冠’梨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从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春季施用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土壤残留与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幼树期(2014—2015年)梨树生长以中心干和粗根等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生长量相对较小;进入结果初期(2016年)后树体生长表现为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枝梢等营养器官生长与产量形成并存,生长量大幅增加。整个试验期间,树体贮藏器官的标记氮素吸收量较大,其中幼树期中心干吸收量最大,结果初期粗根吸收量最大。0~100 cm土层标记氮素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和施用年限增加逐渐降低,其中,施用标记氮素后第1年(2014年),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较高,残留率达63.61%,梨幼树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3.25%。随后两年(2015—2016年)土壤残留量较低,树体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0.51%和0.80%。试验结束时,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标记氮素的累计利用率为4.57%,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为20.34%,损失率达75.07%。  相似文献   
150.
 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