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436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2篇
  86篇
综合类   678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59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山西太岳山辽东栎夏季树干液流通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树干液流指蒸腾在植物体内引起的上升液流。土壤液态水进入根系后 ,由茎输导组织向上运送达冠层 ,经由气孔蒸腾 (包括角质层及皮孔蒸腾 )转化为气态水扩散到大气中去。根部吸收的水分有 99 8%以上消耗在蒸腾上 (王沙生等 ,1 991 )。通过精确测算茎流量 ,可以基本确定植株蒸腾失  相似文献   
32.
不同间伐强度下辽东栎种群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群结构是植物种群的重要属性,反映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组配方式和发展趋势;种群分布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分布状态,反映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蒋  相似文献   
33.
为掌握人工诱导四倍体毛泡桐保持多倍体特性情况及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笔者以5a生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为材料,对截干再生苗的倍性、出芽数、生长速率、叶片特性、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能很好地保持其多倍体倍性,相对于二倍体来说,出芽数较少,生长较缓慢;气孔增大,气孔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4.
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海拔梯度作为一维资源轴,以物种重要值作为生态位计测的状态指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川滇高山栎灌丛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灌丛在整个资源位中占绝对优势;川滇高山栎、平枝栒子、臡妨⒏仕嗳鹣憔哂薪洗蟮纳豢矶龋?Bsw(Levins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5949,0.4524,0.5511和0.4516,其Ba(Hurlbert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为0.9560,0.5703,0.7834和0.5711;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变异系数呈典型负相关;生态位宽度较大的2个种的相似性比例值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小的2个种间也能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比例;大部分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7,以0.4~0.6最多,共占全部种对的36.37%;具有生态位重叠的种对数共有112对,占总对数的84.85%,有39对的重叠值0.2,约占29.55%;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之间一般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与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也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一般不会与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间产生较大的重叠值;大于0.08的Lih(物种i与物种h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和Lhi(物种h与物种i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重叠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74%和65.16%,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5.
小陇山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林层数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直径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等非空间结构参数,对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陇山林区辽东栎天然林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多样性高;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直径分布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异龄林直径分布特征;林分天然更新良好,辽东栎实生苗占幼苗总数的46%;林分中林木个体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41,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属团状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高达0.71,群落中77.4%以上的林木处于中度混交以上,处于强度混交的比例也接近于24%;林分中各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大小比数排序为:锐齿栎辽东栎漆树灯台树华山松青榨槭三桠乌药椴树秦岭白蜡梾木;在垂直结构方面,林分的平均林层数为2.45层,林层分化明显。依据辽东栎林分的天然更新和结构特征提出经营建议。  相似文献   
36.
对枳椇果渣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的化学法提取工艺、双氧水脱色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化学法提取工艺为:以液料比为8∶1(mL∶g)、浓度为1.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20℃条件下处理40min后过滤,冲洗至中性,然后取滤渣转移至液料比为6∶1(mL∶g)、pH值2的硫酸溶液中,60℃下作用60min,冲洗至中性,干燥。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74.02%,质量分数由果渣中的62.62%(干基计)提高到84.97%;双氧水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5%H2O2、pH值12、45℃、5h,在此条件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白度由51.63%增加到60.21%;制备的膳食纤维产品的持水力由果渣中2.4g/g增加到4.3g/g、持油率由2.3mL/g增加到3.9mL/g、结合水力由2.6g/g增加到4.7g/g、膨胀力由2.8mL/g增加到4.6mL/g。  相似文献   
37.
为揭示连云港地区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根据群落调查资料,在计算树种种群的重要值的基础上,确定栓皮栎人工林的主要树种,并应用扩散指数、负二项参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指数对该人工林主要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云港栓皮栎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栓皮栎、盐肤木、黄檀和赤松,种群分布格局都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表现为:栓皮栎种群<黄檀种群<盐肤木种群<赤松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主要树木种群的聚集程度不同,栓皮栎种群聚集强度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减小,而盐肤木种群和黄檀种群的聚集强度则随种群龄级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分布规律与种群个体数的大小和种群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关.可以进行适当的透光伐作业改善林内的光照条件,促进伴生树种的更新.  相似文献   
38.
以纳塔栎Quercus texana 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控释肥加载量和容器规格对纳塔栎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育苗方案.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对纳塔栎苗高和地径生长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容器越大,苗高生量越大,地径越粗;控释肥不同加载量对纳塔栎地径生长和高径比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9.
野生半夏不同生长期内γ- 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 Breit.]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生长期半夏中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γ-氨基丁酸含量在0~1.0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6%,RSD为4.12%。5月上旬生长的半夏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最高达0.143%。[结论]提取γ-氨基丁酸的野生半夏原料以5月上旬采收最佳。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三种前体化合物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栽培茅苍术的品质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在茅苍术组培苗MS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化合物,对组培苗进行一段时间培养后,超声提取植株所含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醇和苍术素的量。[结果]添加木糖、异戊二烯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指标、挥发油得率及四种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均有影响。6g/L木糖组优化培养基中,检出挥发油中苍术酮、β-桉叶醇的相对百分含量分别达到4.23%和56.34%,分别比对照高出1.41和1.66个百分点;四氢呋喃组优化培养基中苍术酮、苍术醇和苍术素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有提高,四氢呋喃浓度为0.07g/L时总挥发油含量较对照相比增加49.97%;添加异戊二烯到培养基中虽能提高苍术酮的相对百分含量,但对总挥发油含量的积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较对照分别减少23.67%、31.06%和7.10%。[结论]添加木糖和四氢呋喃对茅苍术组培苗中主要挥发油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而异戊二烯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