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6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241.
因具有长日照条件下雄性不育以及短日条件下可育的特性,光敏核不育水稻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接受光周期信号决定育性转换的水稻叶片和部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在自然长日照条件下,对光敏不育水稻农垦58S(NK58S)的不同叶片和部位套袋遮光作短日处理,探讨对育性转换的敏感部位。结果表明,在育性转换敏感期,NK58S最上两个叶片接受的光照长度决定其花粉育性,其中尤以心叶对育性的贡献最大,将倒二叶及叶鞘和心叶同时遮光可增加NK58S育性恢复的稳定性。对叶片的不同部位遮光有效应差异,对叶片的上半部分遮光不能使育性转换,反之对下半部分遮光能使育性转换。另外可观察到遮光短日处理育性恢复的植株,其抽穗期比育性未恢复及整株长日处理者提前约10d。表明水稻开花的光周期和雄性育性的光周期反应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42.
光周期诱导对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光周期诱导的方法,对中晚熟红小豆品种冀红4号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叶龄(LF)处理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基本高于自然光(CK)处理而低于连续短日照(SD)处理;随着叶龄增大,各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光周期诱导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叶龄表现有所差异,与SD处理交替上升;诱导可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连续诱导出现累积效应;2LF是光周期诱导可溶性蛋白变化最敏感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单个叶龄诱导可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连续诱导却可提高;LF处理下类胡萝素总体含量高于另2个处理,而LF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仅在3叶龄前高于CK,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43.
为深入了解光周期对糜子光合参数的影响,本研究利用CI-34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处理对糜子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抽穗期后对糜子进行短日照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糜子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对糜子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影响较小,叶片净光合速率自开花后10d开始显著增高,在开花后10d较全生育期自然光照增高5.853μmol.m-2.s-1,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自开花后20d开始显著增高,在开花后20d较全生育期分别增高39.443 mmol/(m2.s)、1.120 mmol/(m2.s)。  相似文献   
244.
以核质杂种NC2134和D^2-鉴26(均带有D^2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体,以筛选恢复系和转育不育系为目的,用69个春小麦品种为核供体进行回交转育,观察不同核质组合后代的育性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约28%的品种携带有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约35%的品种通过回交可以转育成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系。对其中一些组合F2群体单株育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组合育  相似文献   
245.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1,F2、BF1代的育性, 同时记载抽穗期, 结果表明, 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 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提出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 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 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 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6.
为探究国内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的显隐性组成及其与生殖物候稳定性的关系,以国内各大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及近几年的区试品系共366份为材料,采用STS标记对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光周期基因Ppd-D1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分期播种法,以不同播期之间的抽穗期相差天数为生殖物候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探索春化、光周期基因型对生殖物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66份材料中包含15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型组合,其中组合vrn-A1+vrn-B1+vrn-D1+Ppd-D1a最多,达48.91%,其次为vrn-A1+vrn-B1+Vrn-D1+Ppd-D1a,占16.39%。vrn-A1+vrn-B1+vrn-D1+Ppd-D1a能最大程度地维持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使抽穗期差异维持在5.43d,而vrn-A1+vrn-B1+Vrn-D1+Ppd-D1b、vrn-A1+Vrn-B1+Vrn-D1+Ppd-D1a、Vrn-A1+vrn-B1+Vrn-D1+Ppd-D1b则赋予小麦极不稳定的生殖物候特性,使抽穗期差异达10d以上。此外,显性春化基因能降低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其效应表现为Vrn-A1Vrn-B1VrnD1;隐性春化基因能够增强小麦生殖物候稳定性,其效应为vrn-B1vrn-D1vrn-A1;光周期基因对生殖物候稳定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7.
开花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光周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主要环境因素。E3泛素连接酶对光周期依赖型的开花起着重要调控作用。已发现的光周期调控开花途径中多种组分均为E3泛素连接酶的靶蛋白,它们能通过E3泛素连接酶介导实现其泛素化降解,从而影响光周期信号,调控开花。综述了E3泛素连接酶在参与调控光受体稳定性、生物钟功能以及开花调控因子CO稳定性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8.
温度、光周期和补充营养对淡足侧沟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周期和补充营养对淡足侧沟茧蜂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蜂寿命缩短,成蜂寿命在不同温度间有显著差异;补充蜂蜜和清水能显著延长成蜂寿命;在18℃饲喂10%蜂蜜水条件下,雌蜂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为17.05d和15.44d;在38℃不饲喂条件下,雌蜂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1.70d和1.95d。同时,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别建立了以淡足侧沟茧蜂雌蜂寿命和雄蜂寿命为目标函数的二次回归模型,可预测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组合下的侧沟茧蜂成蜂寿命。  相似文献   
249.
本文用W61545、70015等一批灿粳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高海拔种植和人工控制光温处理试验,研究了光温条件对不同类型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W61545为代表的灿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开花当时的低温和抽穗前的低温对育性同样有影响。以7001S为代表的枝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光照影响,低温影响小。抽穗当时的低温对育性没有影响;抽穗前遇低温,15~20天后才有反映。生育前期的光温条件对育性有积累效应,同时抽穗但不同播期的不育株育性有差异。在岳西县高海拔长日低温条件下种植的核不育系不育期相对缩短,不育性降低,特别适用于从F2代中选光敏适宜温度范围宽的核不育株。  相似文献   
250.
试议光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光行  申岳正 《作物学报》1995,21(2):198-203
雄性败育度(设为纵坐标)随敏感期内日照时数(设为横坐标)的增加呈“S”状曲线增加。该曲线是水稻光敏不育性表现的特征曲线。在温度单因子的作用下,“S”状曲线的坐标沿纵轴方向上下浮动;由于光温互作的存在,温度对临界日长值的修饰可导致它沿横坐标轴方向的左右移动;作为日长对温度效应水平制约的结果,该曲线地形状发生改变:即近短日端变幅较大,近长日端变幅较小。光周期、温度、光温互作等因子对雄性育性的作用是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