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锈革孔菌科一新记录种——忍冬木层孔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忍冬木层孔菌PhellinuslonicericolaParmasto首次报道于我国东北 ,为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种。根据中国的材料和模式产地的标本对该菌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与近似种进行了异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2.
Intensive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often disturb understory vegeta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these plant communities may depend on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the disturbance.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tump removal and N-fertilization on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shrubs, graminoids, forbs, and introduced species) cover and diversity at five study area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of North America 24–28 years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s at each study area included stumped and non-stumped controls as well as four levels of broadcast ammonium nitrate (0, 336, 672, and 1345 kg N ha−1) in all combinations. Stumping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at all sites, and several plant species were associated (p < 0.05) with either controls or stumped plots. Diversity of graminoids, forbs and introduced species increased in stumped areas region wide. Stumping reduced cover and diversity of shrubs at some sites. Cover of graminoids and forbs also increased in stumped plots at some study areas. Forbs like Viola sempervirens were often indicators of stump removal while shrubs such as Acer circinatum tend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non-stumped plots. N-fertilization affected community composition at only one study area, and had no effects on cover or richness of functional groups. Stump removal has lasting impacts on plant communities and may make them more vulnerable to colonization by introduced species.  相似文献   
63.
为探索适合桑黄总RNA的提取方法,以桑黄菌丝体为试验材料,比较了用Trizol法、CTAB法和RNA prep pure Plant Kit试剂盒法提取后总RNA的质量。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从桑黄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到总RNA,其中 Trizol 法能提取到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的总RNA,28S及18S带型清晰无弥散,A260/A280值为196,RNA 产率为60464 μg·g-1,提取的总 RNA 适用于基因克隆与基因表达分析等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4.
简要综述了桑黄菌的形态特征、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发酵培养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N+离子注入诱变选育桑黄菌株,提高桑黄菌的产量。[方法]通过对N+离子注入诱变后桑黄孢子的存活率以及突变率的研究确定离子注入的最适剂量,诱变后用拮抗试验结合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验证菌株发生突变,之后分别以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以及液体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参数进行变异菌株的筛选。[结果]确定了离子注入诱变桑黄适宜参数:注入剂量2.00×1016ions/cm2,注入能量20 KeV。得到1株高产桑黄菌株PI 126,其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23.7和7.6 g/L,比出发菌株相应产量显著提高。经平板传代,10代后变异菌株的遗传性状较稳定,无明显回复突变。[结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用于桑黄育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6.
桑黄多糖脱蛋白方法与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桑黄多糖提取液中的蛋白质去除方法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2种方法对蛋白质去除的影响。[方法]采用Sevag法与三氯乙酸(TCA)法去除桑黄多糖中的游离蛋白质。[结果]三氯乙酸法去除蛋白质的效果优于Sevag法,其最佳脱蛋白条件为:5%三氯乙酸用量,处理3次,反应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去除率为82%,多糖损失率为10.8%。[结论]TCA法为最佳的桑黄多糖脱蛋白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方法J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瓦尼木层孔菌WN-3菌株进行分类地位验证,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该菌株的生理学特性。[结果]菌株WN-3的ITS序列长度为756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瓦尼木层孔菌的相似率为98%,确定菌株WN-3为瓦尼木层孔菌,GenBank登陆号为HQ845057。瓦尼木层孔菌WN-3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最佳氮源为麦麸和玉米;菌株在pH6.5条件下生长最好,适宜生长温度为28℃。[结论]该方法研究了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鲍氏层孔菌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鲍氏层 孔菌发酵产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将鲍氏层 孔菌的发酵产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分级纯化抑菌活性多糖,比较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鲍氏 层孔菌发酵产物对7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鲍氏层孔菌发酵时间为20 d时,发酵产物对杨树 烂皮病菌的抑制率最高;鲍氏层孔菌发酵产物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上清液醇提物 中;醇沉体积分数为50%醇提物中的多糖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为供试醇沉级别中最高。鲍氏层 孔菌含有抑制病原菌的有效成分,具有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69.
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提取桑黄总黄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几种大孔树脂对桑黄黄酮的吸附与解吸性能进行了比较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样品浓度、吸附时间和解吸时间等因素都会对提取效果有影响。通过比较发现树脂DM301比较适合于吸附提取桑黄总黄酮。应用DM301型大孔树脂,样品液的体积与树脂量比为(2—3):1(mL:g),黄酮浓度为2mg/mL,吸附时间为14h,用3倍于样品液体积的60%乙醇解吸5h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提取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5.2%。  相似文献   
70.
文章从四方面对山西中条山东部林区桑黄品种进行划分归类:①阔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②针叶树桑黄主要品种;③中条山其他桑黄品种;④中条山未知桑黄品种.综合中条山桑黄的品种类型,按不同菌原分类有20余个,按不同寄主树木有40多个,针对主要品种从其他名称、形态特征、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对其余较多品种资源作出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