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6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361篇
林业   287篇
农学   403篇
基础科学   130篇
  402篇
综合类   1836篇
农作物   272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683篇
园艺   152篇
植物保护   31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93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322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融期,裸地最大冻结深度为52 cm,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较为剧烈,0~40 cm属于水热变化活跃层,覆盖厚度为5和10 cm时的土壤剖面水热变化活跃层分别为0~20和0~10 cm。秸秆覆盖厚度为15 cm时可平抑土壤剖面水热的变化,并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秸秆覆盖厚度为5 cm时,在土壤冻融作用和秸秆覆盖的双重效应下,耕作层土壤水分较其他地块高,储水保墒效果显著。当秸秆覆盖厚度大于15 cm时,土壤保墒保温效果不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从预防冻害和蓄水保墒角度出发,最佳秸秆覆盖厚度为10~15 cm。研究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季节农田秸秆覆盖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重点沿海蝗区1983-2008年东亚飞蝗夏蝗的调查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分别对飞蝗发生期、发生量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组建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夏蝗出土始期和出土盛期均与上年9月和当年2月的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方程系数不同;在发生量预测中,夏蝗发生密度与4月平均气温和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发生面积与3月和上年8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历史资料对预测模型进行回代检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准确率达90.2%,可以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73.
近50年安徽淮北平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祁宦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138-142
选取淮北平原6个典型代表气象站的逐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趋势拟合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年降水量、主汛期降水量和暴雨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增加并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降水平均变异系数0.26,最大极差在1150mm以上;主汛期降水量变异系数0.39,极比达到5.07,导致旱涝频繁发生。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北平原多雨年和少雨年都呈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R/S分析得出,未来淮北平原的降水仍呈宽幅震荡的趋势,旱涝灾害仍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4.
玉米生育期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合适的空间插值方法可以估计全国主产区玉米生育期的空间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不同地区的种植生产。该文通过比较反距离加权法、径向基函数法、克里格法等插值方法的异同,以调查县夏播玉米5个阶段的生育期为数据源,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生育期的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并使用交叉验证对表面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出苗期和成熟期的最适合插值方法为径向基函数法,其均方根预测误差分别为5.077、5.320、5.243 d,拔节期和抽雄期的最佳插值方法为反距离加权法,其均方根预测误差分别为7.826、6.403 d;播种期和出苗期由西南至东北逐渐延后,其余阶段生育期以东南至西北为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延后。  相似文献   
75.
春季解冻期土壤季节性冻融发生最为强烈,极易发生土壤侵蚀,也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探究春季解冻期不同磷素背景值坡面产流产沙及磷素流失动态过程。结果表明:产流后14 min内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分布,径流相关系数为0.969,泥沙相关系数为0.936;14~18 min内径流量缓慢增加,从18 min开始一直到产流结束径流量基本保持在3 100 ml/min,而泥沙则总体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土壤背景值(APb)越高,径流、泥沙中磷浓度越高;径流中磷素流失比率均值APb20坡面最大,且随着背景值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而泥沙中磷素流失比率均值变化则与径流不同,APb40的坡面其流失比率最小,其他坡面差异较小;径流中磷素流失量与泥沙中磷素流失量呈线性关系,y=6.751x-0.628(R2=0.958)。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利用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水稻生长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长阶段天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孕穗—抽穗期,降水量与水稻其他各生长阶段天数呈显著正相关,以分蘖—孕穗期(r=0.6362,P>0.01)和移栽—分蘖期(r=0.4247,P>0.05)受降水限制最大。移栽—分蘖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分蘖—孕穗期和乳熟—成熟期日较差与相应阶段天数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其与孕穗—乳熟期气温呈正相关。结实率与乳熟—成熟期最高气温和温差呈显著负相关,与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孕穗—成熟期气温呈负相关。水稻产量与移栽—分蘖期最高气温和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丰年这3个因子与平年和歉年也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移栽—孕穗期水稻生产主要受降水的限制,孕穗—成熟期则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高的气温促进穗粒数的增加,较大的温差促进物质的积累,对提高水稻产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77.
采收期对圆黄梨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采收期圆黄梨果实在常温(20±1)℃和冷藏(0±0.5)℃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圆黄梨有一定程度的呼吸跃变,乙烯释放量较小;在盛花期后128~142 d内,采收越早,贮藏期间果心褐变程度越轻,乙醇含量越低,但SSC含量相对偏低,果实风味稍差;盛花期后135 d采收的果实贮藏期间能保持较高的硬度和TA含量,风味良好,果柄新鲜程度较高。北京地区贮藏圆黄梨果实最佳采收期为盛花期后135 d。  相似文献   
78.
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集雨有限补偿灌溉对旱区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能显著提高旱作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系数。与对照相比,补灌处理产量增幅在3.99%~21.21%之间,苗期补灌产量高于薯块膨大期补灌,苗期补灌45 mm具有超补偿效应,补灌90 mm具有高补偿效应。低定额补灌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的提高,且苗期补灌高于薯块膨大期补灌。补灌明显降低了薯块小薯率而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另外单株薯重也提高了,单株薯重与大薯率对马铃薯的产量贡献最大。综合分析认为苗期补灌45 mm和90 mm是最优补灌方案和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79.
为了建立针对山羊卵母细胞的理想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FSH和LH对山羊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作用,及培养时间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切割法平均每枚卵巢采集到的A,B级卵母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抽吸法;采用TCM199添加体积分数为10?S,1~2 mg/L 17β_E2,10 mmol/L Hepes,0.12 mg/mL丙酮酸钠,0.1 mg/mL链霉素和0.125 mg/mL青霉素,10 mg/L FSH及20~50 mg/L LH的培养体系,有利于山羊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并放出第一极体。山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20,22,24 h,成熟率显著高于培养18,26,30 h(P<0.05)。  相似文献   
80.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1996/1997 and repeated in 1997/1998 at the Jordan University Research Station located in the central Jordan Valley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weed competition on growth and yield of cauliflower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cv. “White Cloud”. The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either allowing weeds to infest the crop or maintaining plots weed-free for increasing durations after transplan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longer periods of weed/cauliflower competition greatly reduced crop growth and head yield. Average reductions in shoot dry weight and head yield were 81% and 89%, respectively. Maintaining a weed-free crop for any period after transplanting increased cauliflower growth and head yield compared with the weed-infested control. Weed competition for 14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reduced cauliflower average head yield by 41%. To determine the critical period of weed competi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eed infestation on cauliflower head yield the Gompertz and logistic equations were fitted to data representing increasing duration of weed-free and weed-infested periods, respectively. Based upon an arbitrary 5% level of head yield los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weed competition occurred at 0–38 days after cauliflower transplanting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weed biomas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rly weed removal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yield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