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5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林业   559篇
农学   362篇
基础科学   221篇
  1080篇
综合类   1698篇
农作物   212篇
水产渔业   270篇
畜牧兽医   518篇
园艺   237篇
植物保护   18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35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效应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不同青贮玉米品种与紫花苜蓿的间作表明,间作青贮玉米边际效应显著,并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异。大喇叭口期,间作青贮玉米光照强度和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15.3%~88.1%和15.1%~89.0%,在中部为52.1%~74.1%和51.2%~73.0%。全生育期内,间作青贮玉米平均透光率比单作的提高,在基部为49.5%~62.1%,中部为40.7%~56.6%。5~30 cm土层地温从上到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土层温度均为间作高于单作;5 cm土层生育期内的平均地温间作比单作提高了1.0%~1.8%。收获期,间作青贮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比相同种植面积的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2.3%~20.9%、0.4%~7.6%和2.2%~19.6%。间作复合群体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比单作玉米分别提高了30.8%~59.1%和99.4%~137.5%,而鲜草和干草产量比单作玉米分别降低了22.7%~32.3%和17.6%~28.2%,比单作紫花苜蓿分别提高了156.7%~202.4%和176.5%~197.5%。间作紫花苜蓿初花期鲜草和干草产量及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表现出边行劣势,但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间作复合群体可充分利用田间光照和地温条件,并且紫花苜蓿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具有覆盖地面、防风固沙、培肥地力的作用,第2年5~6月份即可收获第一茬,不仅可以解决内蒙古因缺草而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问题,而且为间作青贮玉米提供了较大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982.
不同穗型水稻伤流强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穗直立程度不同的水稻品种茎秆不同部位伤流强度的差异,在田间条件下选用穗直立程度不同的3个水稻品种沈农265、豫粳6号和水晶3号,系统研究了基部节间、中间茎节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同一穗型水稻品种不同部位的伤流强度随生育期的变化有很大差异,以基部节间伤流强度最大,其次为中间茎节,穗茎节伤流强度最小;(2)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基部节间、中间茎节、穗颈节的伤流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总体趋势是下降的;(3)弯曲穗型的水稻品种不同部位伤流强度一般要比直立穗型的高。  相似文献   
983.
科尔沁沙地景观梯度带上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1 997— 1 998年对科尔沁沙地沙丘植被的实地调查 ,本文依据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的方法 ,对不同景观梯度带上沙丘植被的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等进行了分析 ,从而研究出该地区现阶段在风力水力侵蚀胁迫下的退化草原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 ,同时也说明植被的分布与大气降水所制约的水分梯度和风力侵蚀发展的沙漠化梯度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4.
不同小麦品种千粒重对灌浆期弱光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选用粒重对籽粒灌浆期弱光适应能力不同的4个典型小麦品种(系),分析研究了籽粒灌浆期弱光和人为阶段性遮荫对各品种(系)千粒重、阶段灌浆速率、旗叶光合速率、花后14C同化物分配及开花前积累的干物质再分配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弱光不敏感品种(系)的突出特点是,解除遮荫后的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具有较强的补偿性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985.
磁化NaCl胁迫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986.
我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1.2%,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1998年洪灾便是土壤侵蚀对大自然的最大惩罚,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土壤侵蚀与降雨.土壤侵蚀与坡长、坡度.土壤侵蚀与植被建设三个大的方面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土壤侵蚀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从中可以知道这三个方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为关键因子。并找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提出最佳的综合防治对策,将土壤侵蚀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987.
苎麻雄性不育系的感光感温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现蕾促进率 ( %)和感温指数来反映 6份苎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特性 ,结果表明 :供试材料的感光性可分为强感光和弱感光 2类 ;其感温性可分为强感温、中感温和弱感温 3类。根据上述 2项指标 ,可将供试材料的光温反应型分为 5类  相似文献   
988.
声强测量是噪声源探查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声强测量过程很复杂,尤其当机械设备较大时,更需花费很多时间。本文尝试将最优化方法用于声强测量,并将所采用的计算机模拟法与以往的测量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力图探求省时、有效的声强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89.
油缸未焊接部位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力强度因子K是断裂力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油缸底盖与缸体间的未焊接部位视为内含圆筒形裂纹,在裂纹处采用了“1/4”弯曲奇异单元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由裂纹面上的位移外推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式,计算了油缸受内压和轴向载荷的K值。此研究为三维裂纹体的进一步分析打下了基础,是油缸优化设计关键的一步。其计算方法也可运用于类似结构的压力容器。  相似文献   
990.
 We u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to compare bacterial community patterns obtained with target DNA extracted from a soil by direct and indirect methods. For this purpose, two direct extraction methods, i.e. cell lysis by bead beating and cell disruption by grinding in liquid N, and two indirect methods, i.e. cell extraction followed by DNA extraction, and combined RNA/DNA extraction from the bacterial cell fraction, were performed. Crude extracts were purified and amplified using universal bacterial primers. PCR products were then analysed by DGGE, and similarity between the profiles obtained was determined by unweighted pair group with mathematical averages clustering. The results showed clear profiles that presumably represented the dominant bacterial fractions in the samples. The profiles generated by all four methods were similar,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s were of approximately equal efficiency in the extraction of target DNA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patterns of clustering also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bacteria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same soil using different soil DNA extraction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wo dilution levels of DNA in PCR-DGGE showed that the most stable profile of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could be generated by the direct methods. The indirect methods gave clustered profiles at both dilution levels. It is likely that these methods extracted DNA from a major, easily desorbed, bacterial fraction, consisting of low-density populations. PCR-DGGE was found to be a suitable technique with which to assess differences in methods for DNA extraction from soil, which can be further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t the molecular level. Received: 22 June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