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0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林业   627篇
农学   710篇
基础科学   105篇
  582篇
综合类   2473篇
农作物   421篇
水产渔业   138篇
畜牧兽医   812篇
园艺   1763篇
植物保护   433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386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45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250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为此,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3个等行距(10、15、20 cm)和2个不等行距(60 cm+40 cm间距、60 cm+30 cm间距,60 cm即种植6行,行距10 cm)为副处理,连续3年在甘肃荒漠灌区研究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叶茎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叶茎比无显著影响,对营养价值有一定影响。其中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随播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06%),粗脂肪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大(3.42%),钙含量在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时达到峰值(1.65%),磷含量在播量分别为12.0、16.0和20.0 kg·hm-2,行距均为20 cm时最高(0.19%);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0 cm时最低(31.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小(25.64%);相对饲喂价值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值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8.64%)。相同播量和行距下,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受生长年限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该地区的最佳播量和行距,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992.
2018—2020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陕西猕猴桃主产区周至、眉县、长安、鄠邑、城固5个区县的20个村的84个果园进行了调查。在果农防治行为调查中,发放并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0份,设计33个用药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果农缺乏基本农药安全知识,用药水平不高,存在“打保险药”现象,农药会造成环境风险意识不强,将调查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会产生风险的农药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993.
 以'早红'、'红日' 紫甘蓝为试材,分别用Unispec型光谱仪和Ciras-2型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紫甘蓝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并与普通甘蓝'中甘11'作比较。结果表明,两个紫甘蓝品种的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差异不大。与普通甘蓝相比,紫甘蓝叶绿素含量较高,且含有较大比例的花青素,Pn明显降低。紫甘蓝生长过程中以结球初期Pn最高,后期Pn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普通甘蓝,结球中期叶绿素含量最高,花青素含量随着生育期进展而逐渐升高。紫甘蓝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峰值出现在10:00-11:00,其光补偿点为68.5 μmo1·m-2·s-1,饱和点为1,077.5 μmo1·m-2·s-1,CO2补偿点为70.4 μmo1·mol-1,饱和点为1,140 μmo1·mol-1,均略高于普通甘蓝。20 ℃条件下,紫甘蓝的Pn最高,其低温补偿点和高温补偿点分别为-4.4 ℃和51.3 ℃,均低于普通甘蓝。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形态数据的大白菜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国强  李锡香  沈镝  王海平  宋江萍  邱杨 《园艺学报》2008,35(12):1759-1766
 以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收集保存的1 651份大白菜种质为试材,按照大白菜分类系统和生态型,采用分层分组法,将所有种质分为6组。基于43个形态性状的数据,比较了4种组内取样比例法、6种总体取样规模和2种取样方法在构建大白菜核心种质中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组内以多样性比例法更能使各组的取样份数或比例趋于平衡,并较好地保持原始收集品的变异度。当总体取样规模为15%时,多样性比例法所构建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表型保留比例亦能达到98%左右;而当总体取样规模增加到20%以上时,虽然表型保留比例接近100%,但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指数迅速降低。因此,认为15%总体取样规模较为合适。在一定的组内取样比例法和总体取样规模下,聚类取样构建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I)、表型保留比例(RPR)和变异系数(CV)均比随机取样的高。根据获得的优化方案最终在表型水平建立了包含248份种质的中国大白菜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在湖北高山蔬菜主要产区进行的9个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了3个综合性状优于时照的大白菜品种A32,A37,A21,表现为高产、商品性好、较抗病,667m2产量分别为5 800 kg,5 667 kg,5 333 kg,分别比对照高冷地增产27.95%.25.02%,17.65%,这3个品种适合在高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96.
艾法迪悬浮剂防治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24%艾法迪悬浮剂(氰氟虫腙)对奶白菜和结球生菜上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4%艾法迪悬浮剂1000,800,600倍液在药后7d在2种蔬菜上的防效达89.9%~100%,药后14d后在结球生菜上的防效仍达79.6%~100%,且植株叶片未出现药害症状。具有高效、安全、持效期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对不同碳氮比培养料栽培的猪肚菇第二潮子实体进行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子实体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培养料Ⅲ(碳氮比为35:1)的最高·之后依次为培养料Ⅳ、Ⅱ、Ⅰ、Ⅴ、Ⅶ和Ⅵ;而蛋白质营养综合评价结果则以培养料Ⅰ(碳氮比为25:1)的最高,其次为培养料Ⅲ,再次为培养料Ⅱ、Ⅴ、Ⅶ、Ⅵ和Ⅳ。  相似文献   
998.
龙盛2号西瓜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育成的适宜保护地栽培的极早熟小型西瓜一代杂种。早熟,全生育期75d,果实发育期25d;果实高球形,果皮翠绿覆深绿色条带,果形端正,果个均匀,外观漂亮,果实膨大速度快;果皮薄,厚0.5cm;瓜瓤黄色,瓤质脆沙细嫩,味甜爽口,口感风味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5%;单果重2.0~2.5kg,果皮韧性好;抗枯萎病、炭疽病;667m2产量架式栽培3200kg左右,爬地栽培2200~2700kg。适宜黑龙江省及气候相似地区春季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999.
采用两个自交不亲和系配制F1代青梗小白菜杂交新品种烤青。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抗热(>35℃)、耐湿、抗病性强(病毒病和炭疽病)、生长迅速、束腰、商品性好、丰产(夏季菜秧产量1 075.95 kg/667 m2,夏秋大棵菜产量2 817.82 kg/667 m2)特性。201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鉴定。  相似文献   
1000.
Osteosarcoma i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bone tumor in dogs, typically affecting the axial and appendicular skeleton. Involvement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and the nasal cavity is extremely rare. This report describes a 6-year-old, female, cross-breed dog presented with signs of 90 days duration and diagnosed with a mass located in the right nasal cavity. Radiography, rhinoscop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suggested the presence of an intranasal tumor. Osteosarcoma in the nasal cavity was diagnosed based o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clinical and imaging findings. Survival time was 12 months from dia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