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75篇
基础科学   42篇
  245篇
综合类   819篇
农作物   150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4篇
园艺   146篇
植物保护   1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理化诱变小豆京农6号突变体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小豆品种京农6号种子,分别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0.5%、0.9%和1.4%处理12h和24h)、电子束(100、300、600Gy)、60Co-γ(400Gy)诱变处理,将处理后的种子种于大田,鉴定后代植株性状的变异。观察表明,EMS诱变的变异类型最丰富、60Co-γ射线次之、电子束产生的变异类型较单一。EMS处理小豆以浓度0.5%和0.9%处理24h为宜;0.5%EMS处理的粒色和荚色变异突出,有鲜红、黄白、绿白粒色和黑荚、褐荚、黑褐荚变异;0.9%处理的叶形变异突出,有鸡爪叶、剑叶、肾形叶、小密叶等突变类型;电子束诱变后,M2变异率分别为4.09%、3.64%和2.22%。400Gy60Co-γ射线处理种子,后代变异率为7.23%。通过两年的鉴定筛选,获得937个EMS诱变M3代株系,934个60Co-γ射线和电子束诱变M2代株系,已得到株高、叶形、叶色、粒形、粒色、荚色、无分枝、多分枝、叶簇生、分枝簇生、光叶、蔓生、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松散、育性、成熟特性等突变体材料1490份。本研究为小豆基因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及其进一步的基因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为小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2.
鸡粪对芸豆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鸡粪与化肥不同比例配施对芸豆/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通过2009—201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鸡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不同施肥处理对芸豆/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碳(ROC)含量及有机碳氧化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M_(10)N_(90)、M30N70和M50N50处理的TOC含量分别比N100处理提高5.21%、12.74%和19.87%;M_(30)N_(70)处理的MBC、ROC含量和CPMI均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ROC含量分别较N100、M10N90和M50N50处理提高54.03%、16.50%和10.43%,CPMI分别提高75.10、30.75和27.94;但M30N70处理的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并较N100处理下降35.95%。此外,该处理能显著提高芸豆产量,明显改善品质,且影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芸豆产量、维生素C含量与MBC、ROC、有机碳氧化稳定系数和CPMI之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各指标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综合分析认为,在芸豆/玉米轮作种植中配施鸡粪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增强土壤供肥性能,并促进芸豆的高产优质生长,其中鸡粪氮与尿素氮以3∶7比例搭配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3.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镍化合物对蚕豆和冬小麦根端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镍不同程度地引起蚕豆和冬小麦细胞的损伤。在15μg/ml浓度下,镍化合物可诱导蚕豆根端细胞核变形,液泡内有凝聚物断续性附着于液泡膜内侧。在相同浓度下,硫酸镍对冬小麦根端细胞内部结构影响较小。在80μg/ml浓度下,冬小麦细胞液泡有凝聚性变化,质壁有轻度分离。而蚕豆在此浓度处理下,核固缩,核膜崩解,细胞内部电子密度明显升高,结构呈凝聚状,欠清晰,液泡出现凝聚性变化,质壁出现重度分离。以上结果意味着镍化合物对蚕豆的损伤程度要高于对冬小麦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蚕豆根瘤形成及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明确氮肥施用与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氮素吸收累积和产量的关系,通过2年田间试验,分析了N0、N1、N2和N3 4个施氮水平(蚕豆:0、45、90、135kg/hm2;小麦:0、90、180、270kg/hm2)下,单作、间作蚕豆各关键生育期根瘤鲜重、氮素吸收关键参数、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N0、N1和N2水平下,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比单作分别提高40.9%、27.2%和34.1%;高氮(N3)水平下,单作、间作蚕豆根瘤鲜重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蚕豆的最大氮素累积量(A)和最大氮素吸收速率(Rmax)降幅分别为8.01%~13.93%和10.27%~12.98%,表明氮素吸收累积特点与根瘤鲜重相反。在蚕豆营养生长阶段(出苗后90d内),单作、间作蚕豆氮素累积量无差异;进入结荚期后(出苗90d后),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的氮素累积量。同时,蚕豆产量也受施氮量和种植模式的调控,与单作相比,4个施氮水平下,间作降低蚕豆产量平均达20.66%。整体而言,在N1水平下,蚕豆根瘤鲜重和产量达最大值,随着施氮量增加,蚕豆根瘤鲜重、氮素累积量和产量均随之降低,间作促进根瘤形成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间作体系中蚕豆氮肥的运筹与间作优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菜豆种子在超干处理条件下抗老化能力,以菜豆品种‘将军’、‘紫冠’、‘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脱水的方法制备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并对不同程度超干处理的菜豆种子进行人工老化,对老化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一步讨论菜豆种子的最适含水量。结果表明,‘将军’种子含水量降至5.78%~6.95%时,种子各指标在老化后保持在较高水平;‘紫冠’种子含水量为5.35%~6.89%时,老化后各指标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且差异显著;‘热那亚’种子含水量为5.01%~6.15%时,老化后各发芽指标、热稳蛋白含量均高于自然干燥种子。说明超干保存菜豆种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索绿豆中NACs转录因子的特征及功能,研究基于绿豆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鉴定得到59条VrNACs核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核酸结构组成分析、染色体定位分析、进化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绿豆VrNACs均N端保守,C端变异,均匀地分布于绿豆不同染色体上,参与绿豆的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本研究初步揭示绿豆VrNAC基因的特征及功能,为绿豆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绿豆;VrNAC;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相似文献   
57.
Cd~(2+)处理对两种豆科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Cd^2 处理对2种豆科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500μmol.L^-1)的Cd^2 处理能明显影响绿豆和箭舌豌豆幼苗的生长,使2种豆科作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伸长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均低于对照。这种影响与Cd^2 处理降低根系活力、叶片中的总钼(Mo)量、硝态氮以及全磷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等有关。相比之下,Cd^2 处理对绿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大于对箭舌豌豆的,暗示后者的幼苗生长对Cd^2 胁迫的忍耐性较强。  相似文献   
58.
阐述了从不同来源豆类的分离蛋白中提取亲脂蛋白的方法,并对这些不同来源的亲脂蛋白进行了结构验证与性质对比。通过电泳、溶解度、表面疏水性、热效应和二级结构相对含量等指标分别从结构和理化性质两方面分析提取出的蛋白是否为亲脂蛋白及这些蛋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提取物(大豆亲脂蛋白、黑豆亲脂蛋白、绿豆亲脂蛋白、豌豆亲脂蛋白)中蛋白质量分数在84%~86%之间、脂质质量分数在13%~13.5%之间。电泳、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4种蛋白组分中大豆亲脂蛋白、黑豆亲脂蛋白和绿豆亲脂蛋白结构相似,而豌豆亲脂蛋白略有不同,主要与二级结构稳定性的差异有关。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4种蛋白组分仍然是混合物,变性温度范围为60~74℃,而从宏观角度测定的蛋白表面性能也证明了提取出来的4种蛋白均为亲脂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59.
超声波对菜豆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菜豆种子粗酶液经乙醇-氯仿、丙酮沉淀、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75柱层析,获得比活力为127.45U/mg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该酶活性受H2O2和KCN强烈抑制,经电泳鉴定为3种SOD同工酶,部分纯化的SOD证明为Cu,Zn-SOD,经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其中1种电泳纯的酶,超声波处理此酶后,酶活力发生改变,适宜的超声波参数能显著提高酶活力,经超声波处理后,SOD的紫外吸收光谱无明显变化,而紫外差示光谱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出现正峰和负峰。  相似文献   
60.
从大庆耐盐碱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00株解磷菌,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解磷量进行测定,并结合其他促生特性检验,选出3株耐盐碱高效解磷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鉴定出JC8、JC11和JP8这3株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Acinetobacter sp.和Micr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